國內食安觀念與環保意識抬頭,消費者對安全農產品需求量增加,交通大學今(19)日召開「新一代農業設計師」記者會,透過簡化農業科技的門檻,為返鄉青農創造新一代務農環境,並以手機App即時監控各項數據及農作物生長情形,協助農民種植無毒高經濟作物、創造收入,同時保障消費者食安。
導入科技監控農產品生產 創造新一代務農環境
為徹底落實無毒智慧農業,生科系副教授陳文亮與副校長、資工系教授林一平跨領域合作,帶領學生團隊進行開發,將農產品生產以科技方式進行控制。結合各式感測器獲取各項生物與環境數據,包括害蟲數量、溫濕度、紫外線等,並透過手機App即時了解各項數據及農作物生長情形,自動進行農地管理與決策,例如撒水、開關驅蟲照明燈與施肥等。
這項務農系統同時整併加工、銷售,並掌握務農資訊分析預測技術,自行開發的智慧農業資訊平台具備簡易學習、可擴充性及可複製性,返鄉青農透過簡單訓練,無需安裝即可自行調整相關軟體。此外,系統分析蒐集數據後,會利用AI技術預測農場環境與土壤微環境的變化趨勢,進而預估農作物病害、蟲害的發生率,讓農夫提早做準備。

針對農民最頭痛的病蟲害問題,交大研發團隊透過研究蜘蛛的天然毒蛋白,開發多種對人體及蜜蜂無害,僅對特定害蟲產生作用的生物抑制劑,達到作物的保護,並將架設於農場的蟲害感測器獲取的資訊上傳雲端進行人工智慧分析,以預測未來田間害蟲數量,判斷是否需噴灑生物抑制劑,一來能達到精準預防,二來更能降低生物抑制劑使用量。目前團隊正全力研發生物抑制劑,有望解決害蟲抗藥性問題。 (相關報導: 世界第三大稻米生產國,每年卻還要進口300萬噸!印尼糧食危機:農村只見中老年人 | 更多文章 )
交大團隊也特別感謝新竹五峰農場董事長蔡國雲與新竹寶山農場吳榮貴、董事長邱垂榮的支持並提供場域予交大。副校長林一平表示,透過與新竹地區的農地地主簽約,落實在地合作並建立無毒智慧農業示範場域,以實際行動結合資訊科技、生物科技與在地務農智慧,開創台灣智慧新農業發展,未來將支持成立新公司,透過教育將經驗大量複製至有需要之農民及南亞各國,為嘗試南向發展之台灣農業界提供技術支持,落實政府南向政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