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盈隆專欄:台灣人最新的政黨認同傾向

民進黨執政兩年就讓政黨認同出現逆轉變化。圖為國民兩黨立委在立法院各自為其支持的法案舉牌。(顏麟宇攝)

公元2016年1月16日台灣總統暨國會大選,民進黨以「秋風掃落葉」的態勢贏了大選,歷史上第一次同時掌握行政與立法權力。2014年底九合一地方大選,民進黨大贏4都9縣市,國民黨大輸,僅拿下1都5縣市,遭受空前的挫敗。台灣接連兩次從地方到中央的選舉,宛如兩次「超級民意海嘯」,對馬英九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政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根本地改變台灣政黨政治的結構。

換言之,兩年前,一個全新的、以民進黨為中心的政黨體系已經出現,它的結構特質並不是西方典型的兩黨制,而是「一大一中兩小黨」,一大黨就是民進黨,一個中型的政黨就是中國國民黨、兩小黨是指時代力量和親民黨。雖然就外表來看,這個新的政黨體系和和2008年立委與總統選後的政黨勢力比例很類似,但本質上已經發生革命性的改變。中國國民黨和民主進步黨這兩個長期對立、對抗、競爭的政黨,經過2014及2016兩次大選的對決,形勢已經改變。2008年,民進黨被國民黨打趴在地;2016年,國民黨被民進黨打趴在地。民進黨首次完全執政兩年後的現在,儘管權力結構依舊,但台灣人民對主要政黨的心理認同是否有新的發展?新的變化?非常值得大家關切。

政黨認同(party identification)的現象自六十年前被幾位美國政治科學家發現,並開始從事有系統的經驗研究後,早已經是當代選民投票行為研究的中心概念。政黨認同是一種較長期的、穩定的心理機制,它對個人如何理解外在政治世界影響甚巨,它不但影響個人對各種公共議題的立場,也左右個人對候選人的認知、喜好和評價。當然,政黨認同並非一旦形成就不會改變,政黨認同可視為一種連續不斷的回顧性評價的結果。政黨的日常作為或具代表性的政治人物的問政表現當然也會對政黨認同有所影響。

在過去兩年中,台灣民意基金會共完成25次調查,政黨認同就被列為幾乎每一次都納入的重點觀察項目。由於,台灣基本上是以兩大黨為主軸及數小黨構成的政黨體系,所以政黨認同的測量在相當程度上可以較精確地反映藍綠勢力的大小與分布。

台灣人最新的政黨認同:五分類與七分類

我們問:「目前國內有兩個主要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請問哪一個政黨的理念和主張跟您較接近?」結果發現:7.9%強烈民進黨(深綠),21.6%溫和民進黨(淺綠),43.7%中性選民,19.3%溫和國民黨(淺藍),3.9%強烈國民黨(深藍),3.5%不知道、拒答。換言之,在台灣當前藍綠勢力的分布,大體上是29.5%綠,23.2%藍,43.7%是中性或獨立選民。簡單的說,以全國為範圍的調查結果顯示,目前綠大於藍約六個百分點。請參看圖1。 (相關報導: 夏珍專欄:藍綠能成為一切的遮羞布,都拜「民進黨製造」 更多文章

圖 8:台灣的政黨認同(2018/6)。(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圖1:五分類的台灣人政黨認同 (2018/6)。(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當前台灣中性選民或獨立選民(independent voters)的規模顯然相當壯觀,有必要進一步加以解析。圖2呈現了一個台灣人政黨認同的七分類狀態。根據這個圖,我們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到中性選民可以細分為三類:一類是「真正不偏不倚」的中性選民有32.7%,另一類是「中性偏綠」有3.7%,還有一類是「中性偏藍」有7.3%。整體來講,在台灣選民中,深綠加淺綠再加中性偏綠,大約有33.2%,而深藍加淺藍再加中性偏藍,大約是30.5%。換句話說,總體綠藍支持者各佔三成出頭,綠大於藍約三個百分點。

圖2:七分類的台灣人政黨認同 (2018/6)(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
圖2:七分類的台灣人政黨認同 (2018/6)(台灣民意基金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