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容易有壓力、神經質敏感?心理師:這種人通常是兒時受到高度壓力所致

在父母悉心照顧下,心靈比較少受創的人長大反而更懂得應付壓力。(示意圖非本人/photoAC)

德國弗萊堡大學教授兼心理治療醫學領域的首席專科醫生尤阿希姆·鮑爾(Joachim Bauer)曾說,創傷的記憶存於我們的潛意識中,且會在我們身體留下印痕(engram)。經歷創傷後留下的印痕,可能不會引發任何痛苦,默默地進入長久的「冬眠」狀態。然而,數年、數十年流逝,若受到嚴重精神壓力,創傷的記憶便會突然甦醒,儲存心中的苦痛也會再度復發。

30多歲的黃姓主婦與丈夫行房時總是痛苦不已。每當丈夫提出要求,內心就會緊張不安。丈夫的手碰觸到身體時,她會反射性地縮起僵硬的身子,強迫自己忍耐到結束,甚至感到有一股難以言喻的羞恥感與憤怒。

黃姓主婦深愛著丈夫,丈夫也是個溫柔的人,很疼惜太太,但她卻對行房一事恨之入骨。別說身體會感到燥熱或有快感了,越是打從心底去感受丈夫的撫觸,整個人越是無法動彈。

(圖/大川竜弥|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黃姓主婦深愛著丈夫,但她卻對行房一事恨之入骨。(示意圖非本人/大川竜弥|たけべともこ@pakutaso

這一切是因為黃姓主婦曾在小學時受到鄰家哥哥的性騷擾,即便多年過去了,當天的羞恥感與憤怒依舊如影隨形。即便在她與深愛的丈夫享受魚水之歡時,當時的創傷與烙印仍持續折磨她。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把像黃姓主婦一樣,身體持續感受到多年前性騷擾的傷口,稱為「記憶創傷的方式」。我們的身體會透過持續感受過去的衝擊性痛苦來記住過去。依佛洛伊德的觀點來看,身體是想藉由重現痛苦來試圖控制它。也就是說,為了掌握創傷而讓痛苦一再出現。

創傷越多,對壓力就越敏感

心理學就是以「童年的經驗會對人生造成影響」的前提為出發點,最近還發現了童年的創傷經驗會扭曲大腦的生化作用,導致壓力荷爾蒙過度分泌,神經逐漸變得敏感。成年後,即便是微小的壓力,荷爾蒙分泌也會失調,全身警報大作,變得虛弱無力,心情低落。當此狀態持續或頻繁出現,便可能患上憂鬱症、恐慌症、恐懼症、強迫症等各種壓力性疾病。

有些人對於壓力的反應比其他人更加敏感。很容易有壓力,要消除壓力需要花上許多時間,這種人通常是兒時受到高度壓力所致。創傷的經驗,會使體質變得對壓力敏感。我們可能以為,有許多心理陰影的人,會比經驗少的人更能克服創傷,但實際上並非如此。經歷過的人只會更痛苦。相反地,在父母悉心照顧下,心靈比較少受創的人反而更懂得應付壓力。童年有過許多陰影的人,會因為壓力回應系統受到損害,無法消除壓力,而變得敏感。

(圖/photoAC)
童年有過陰影的人,對壓力的反應比其他人更敏感,消除壓力也需要花上更多時間。(示意圖非本人/セーレム@photoAC

美國那洛巴大學(Naropa  University)的身體心理治療學系教授克莉絲汀·寇威爾(Christine  Caldwell)乃是此領域的先驅。她主張,人們為了解決心中殘存的陰影,會使用「離開自己身體的方式」,也就是成癮。成癮是童年陰影創造出來的固定身體反應。人們平時會依賴酒精、尼古丁、賭博、電玩、性等,暫時逃離自己的身體狀態與創傷的痛苦。成癮的特徵是會形成循環,而我們的身體也因此更沉溺其中。 (相關報導: 明明對方無怨無悔、任勞任怨付出,為何心會悶悶、卡卡的?心理師:因為你被控制了 更多文章

周遭經常可見到為了減輕痛苦而選擇成癮行為的人,他們透過成癮來逃避痛苦的情緒,並逐漸產生依賴。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承受力,即使能藉由脫軌行為暫時遺忘,但之後就不再管用。對於飢餓的人而言,享受一個麵包時的幸福感與滋味可比山珍海味,但當他吃兩個、三個以後,隨著吃的麵包增加,滿足感便逐漸下降。這即是經濟學所說的邊際效用遞減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