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應該…」太太口中的愛家原則,再再讓先生崩潰?名醫鄧惠文道出男性心中的苦

當太太搬出大道理要先生為家負責時,他能任性的空間被剝奪了,也因此少了戀愛的感覺,這個家不再是為了他的需求、感覺而打造的地方。(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編按)結婚了,但兩人之間沒有愛了,那種孤獨感是比單身更加孤獨,不像未婚失戀還可以輕鬆地提分手,精神科名醫鄧惠文把這種有婚卻無伴的感覺定義為「婚內失戀」。

婚姻中戀愛感消失的另外一個常見原因,是一方認為另一方重視「家」或「家人」之類的原則,勝過作為「人」的感受。

個案1:曉芳

她是一個盡職的媽媽,當然也是個好太太,自從有了孩子開始,她就是這個家最好的維護者和「活動股長」。

每到假日,她總會先規劃好要帶孩子到哪裡去玩,在這些過程當中,她也會徵詢我的意見。不過,如果我顯得不想度假或不想去她建議的地方,她就會不厭其煩地對我曉以大義─「為了孩子的成長,我們應該要多讓他接觸大自然」;「為了孩子的發展,應該要多陪他參加活動」;「家人應該要一起行動,所以當然是大人配合小孩……」─ 曉芳的丈夫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一方重視家的原則並沒有錯,但應該考慮任何原則都需要配合人的狀況而調整。(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這些話,各位太太們是不是也常說呢?

「平常都在上班,難得在家的時候,不可以用手機,不應該上網」「吃飯的時候不應該看電視,大家應該要坐在一起,分享今天發生的事情」「假日的時候我們就不應該再加班、不應該再應酬」……這些聽起來都是很棒的健康家庭的原則。

問題是,任何原則都需要配合人的狀況而調整,不然人的存在感就會消失在原則之下。例如,有些時候,伴侶在職場有升遷的壓力,他心裡很想利用某個周末讀完一些資料,或者趕工做完一些報告,這些東西有機會讓他在下周的會議中表現優異,勝過其他的同事。

有些時候,在所謂的晚餐時段或居家時段,他只想放鬆一下,看看電視或滑手機,當太太堅持這些非常棒的「家應該如何」的原則,他實在沒有理由反對,因為這些道理聽起來都非常正確。但是慢慢地,對他而言,「家」已經不是一個為了他的需求跟他的感覺而打造的地方,他們的「家」更像是一個他跟太太扮演著正確的父母,努力把家人帶向正確的地方……這樣一個團隊的理念。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理性上,知道這些愛家原則都很棒,沒理由反對,但遵守原則的同時,對先生而言他也失去了自我。(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人的內心都有自我的、甚至是自私的部分。妳的伴侶理性上可能會贊同妳的原則,也盡量配合,可是不知不覺,當他的喜好不再是決定事務的優先考量,當他個人的獨特意見不再被重視,甚至他沒有一點任性的空間,無可避免的,他會離那種被寵愛的、像個孩子般的感覺愈來愈遠,偏偏這種感覺是滋生戀愛感所必須的。於是,妳知道妳的伴侶是一個合理的大人,但相處時,你們就是按照計畫做該做的事,少了許多樂趣,沒有變化,也不會有某種互相的撒潑、調皮和受寵的感覺。

讀者可能會感到驚訝,我提出這樣的例子,難道是要反對大家用健康的方式經營家庭嗎?

不是的。其實我個人也非常認同上述這些家庭生活的原則,我想說明的是:如果我們過分地重視概念而忘記了伴侶作為「人」的本身,就很容易導致僵化的模式,讓「人」覺得不受重視而失去了愛戀感。 (相關報導: 別以為女人結了婚就是完勝!鄧惠文醫師:婚內失戀的人妻比大齡剩女還慘 更多文章

家的概念是由「人」延伸的,家應該如何的概念,是為了讓每個人都幸福而產生的,所以它應該隨時保有調整的彈性。

會把原則執行到讓伴侶覺得不受重視的程度,通常是因為我們率先就這樣對待自己,毫無保留地把自我貢獻給家庭,很少考量自己的需求,簡直到了「家庭的需求就是我的需求」的一體融合程度,因此根本不會去想自己受不受重視,也不會察覺個人與家庭之間有什麼微妙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