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台灣人:《有溫度的台灣史》選摘(3)

台灣文化協會主要由台灣知識分子所組成,致力於鬆動日本殖民對本土文化教育的壓制,以巡迴演講、戲劇演出等方式啟蒙群眾,欲重建台灣自身的歷史文化。(取自wiki)

1923年2月11日,東京火車站的上空,一架Hispano飛機在天空中盤旋,不久,機身斜斜旋轉,向下降低高度,在東京鬧區的上方。突然,從飛機的側翼,飄下幾萬張的紙片。紙片跟著飛機飄呀飄,像下雪。

二月的東京雖然冷,但這一天沒下雪,東京人有點訝異的撿起紙片一看,原來那是一張傳單。傳單上寫著:「台灣人三十年來,呻吟於專制政治統治之下,備嚐塗炭之苦,專制政治不但違背人道,而且違背立憲精神…!」哦,台灣,那日本的南方殖民地……。站在東京車站的日本人可能在心中說。

然而,真正興奮的是台灣議會請願團的成員和三百多個台灣「新民會」和「青年會」的成員,包括了蔣渭水、蔡培火、陳逢源等人。他們剛剛從東京火車站下車,帶著請願書,要來東京面陳議會請願書給日本國會議員。大家齊聚在火車站前,一邊散發傳單,一邊唱著議會請願歌:「世界平和新紀元,歐風美雨,思想波瀾,自由平等重人權,警鐘敲動,強暴推 ,人類莫相殘,慶同歡,看、看、看、美麗台灣,看、看、看、崇高玉山。」

他們愈唱愈熱血,覺得議會請願有希望了。這時,天空中飄下雪花般的傳單,他們抬頭上望,只見一架飛機,像灑花般,不斷飄下傳單。受到如此鼓舞,他們更大聲的唱著:「神聖故鄉可愛哉,天然寶庫,香稻良材,先民血汗掙得來,生聚教訓,我們應該,整頓共安排,漫疑猜,開、開、開、荊棘草萊,開、開、開、文化人才。」

「台灣新民會」成員合影。第二排左起林呈祿(左2)、蔡惠如(左4)、林獻堂(左5)(取自台灣控)
新民會為在日台灣留學生組織的第一個政治運動團體。圖為台灣新民會成員合影,第二排左起為會長林獻堂(左五)、副會長蔡惠如(左四)。(取自台灣控)

開著飛機幫「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在東京上空撒傳單的飛行員,名叫謝文達,生於1901年,台中豐原烏牛欄庄人。1917年,他目睹美國飛行家亞瑟.史密斯(Arthur Roy Smith)在台中練兵場表演飛行特技,神為之迷,心嚮往之,即矢志投身航空。台中一中第一屆(1919)畢業後,在台中一中校長田川辰一支持下,取得父母諒解且家境還富裕,赴日進千葉縣津田沼海岸的「伊藤飛行學校」學習飛行技術,以優異成績畢業。

1920年8月2日,他參加由「日本帝國飛行協會」在東京洲崎舉行的民間飛行競技大會,駕駛伊藤式惠美五號機,以高度1,400公尺、速度120公里,榮獲三等獎賞。9月返台,台灣各界展開英雄式的盛會,迎接這位「台灣第一位飛行員」。

10月17日,他選擇了在家鄉的台中練兵場做表演第一站,共飛行41分鐘,這是第一次台灣人在自己的鄉土天空飛行,當時被稱為「島人航空始祖」。第二站北上,10月30、31日連續兩天,在台北練兵場(今青年公園),分別做了19分鐘及18分鐘的表演。

知道台灣人有飛行員,所有民眾都興奮極了。連台北醫學校和師範學校(後來的師範大學)的學生,都拋開一直以來互相較勁的心結,一起到青年公園觀看飛行表演。蔣渭水等人以歡迎會名義,成功匯集了全台各校學生於台北醫學校,產生思想交流與聯結。 (相關報導: 黃煌雄專文:從「發現蔣渭水」到「守護蔣渭水」 更多文章

謝文達先生飛行紀念(取自國家圖書館)
台灣第一位飛行員謝文達(取自國家圖書館)

台北醫學校的四年級學生李應章那一年二十四歲,課餘常讀大杉榮、山川均等左翼思想著作,受到五四運動影響,閱讀《新青年》等進步刊物。他參觀了那一場飛行表演後,內心深有感觸,認為台灣人不應甘於殖民統治,做一個二等公民,只要奮發有為,有好的教育栽培,有文化的啟蒙,也可以翱翔天空,成為一世英雄。不久,他就和醫學校四年級同學組織觀光團,赴中國革命根據地廣州旅行,參觀了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墓和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他目睹中國的戰亂與軍閥割據,知道台灣不可能靠中國來拯救,唯有自己站立起來。他決定把台灣的青年組織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