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國家推動社會住宅已有百年歷史,韓國雖自1980年代末期才開始發展,目前社宅存量已逼近8%。城市國家新加坡,則因獨步全球的組屋制度,讓年輕人不被沉重房貸壓垮,開啟人生新階段。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何在都市規劃、社宅土地取得以及民眾需求間取得平衡,是台灣邁向社宅之路必須克服的難題。
近幾年成為亞洲財富中心的新加坡,物價節節飆升,在通貨膨脹陰影下,35歲的林映儀跟亞洲其他城市的年輕人不同,不僅沒有「望屋興嘆」,甚至還如願於今年順利購入室內坪數20坪、兩房一廳式轉售組屋。
這份幸運,來自新加坡公宅政策的美意。就在今年2月,政府調高首購族買房津貼,最高補貼新幣19萬元,相當新台幣439萬元。以林映儀購買的組屋總價新幣61萬元為例,換算成新台幣相當於房價1400萬元,其中新加坡政府給了8%,等於政府提供了約新台幣112萬元房價補貼。
即使新加坡土地多屬國有,房市交易標的為99年地上權,但在熱錢追捧下,去年轉售組屋價格上漲1成多。在房價攀升之際,林映儀得以晉身「組屋階級」,其中新加坡政府提高補助幫助很大,後續每月負擔房貸約新台幣4.2萬元,占她月薪約1/4,顯見新加坡年輕人買房壓力不大。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統計,2022年台灣人均所得約3.5萬美元,反觀新加坡人均所得高達7.9萬美元,是台灣的2.2倍;也就是說,新加坡物價雖然比台灣高,但當地青年在政策協助下,仍負擔得起房價,買得起房。
在國際政經環境催化以及疫情推波助瀾下,3年多來新加坡在金融中心或產業蓬勃發展各方面,再度躍升為全球焦點。來自香港、歐美等人才湧入,加上疫情衝擊供應鏈,新加坡跟台北、首爾等亞洲城市一樣,房價節節攀高。
不過,飆漲的房價並未斲傷青年購屋夢想,新加坡一向擁有規劃良善的公共住宅政策,素有公宅模範生美譽,新加坡公共住宅政策核心理念,是提供民眾可以負擔的物件,正如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說,房屋所有權普及化,可以讓每一位公民與國家利害相連,也能讓華人、印度人和馬來人等3大族群更加緊密。
新加坡自1964年推動「居者有其屋計畫」的住房政策至今,逾8成新加坡公民居住在櫛次鱗比的組屋內,不僅形成獅城獨特的人文風景,也讓新加坡「組屋政策」成為亞洲公宅成功典範之一。
預購組屋要等3年 公積金強迫儲蓄買房無需貸款
走進新加坡建屋發展局(HDB)興建的展售中心,映入眼簾的是門口大大迎賓詞「A home for everyone」,裡頭有1房至3房格局,搭配精緻裝潢、時尚吊燈,與在台灣所見的預售樣品屋一樣,透過展示空間大小,讓民眾挑選適合的生活空間,吸引不少網紅拍片介紹。
單身小資族明永昌,今年終於等到人生第一間房子,一房一廳式預購組屋、室內14坪大套房格局,總價新幣12萬元,約新台幣276萬元。 (相關報導: 歷史新新聞》2016總統選舉蔡英文喊社宅「8年20萬戶」 朱立倫高舉「4年20萬戶」迎戰 | 更多文章 )
有別於林映儀購入的是二手組屋,明永昌選擇預購全新組屋,類似台灣預售屋制度,不過交易對象是政府,價格自然更低,比市價少2、3成,唯一缺點是等待期要花上3到6年。不過,若不急著買房,多半新加坡人還是會選擇向HDB登記預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