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年金改革」真的是成功的「改革」嗎?

作者認為,公務人員的退休金,是受憲法和法律所保障,也是國家的莊嚴承諾。然而,蔡政府把他們這種違法違憲、毀棄承諾、強刪退休金的粗暴行為,講成是為後代著想的德政。(資料照,甘岱民攝)

立法院臨時會順利通過軍人年改法案,蔡英文總統表示「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民進黨總召柯建銘則說「三十年無虞」,似乎對於這樣的成果相當肯定和滿意,儼然「年金改革」已經成功。面對「年改」所引發的抗爭和社會成本,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曾說「寧願因為改革而失去政權,也不能為了保住政權而無所作為」,由此可見民進黨的強硬態度和改革自信。

然而,「年改」真的是改革嗎?事實是,公務人員的退休金,是受憲法和法律所保障,也是國家的莊嚴承諾。然而,蔡政府把他們這種違法違憲、毀棄承諾、強刪公務人員法定退休金的粗暴行為,講成是神聖的「年金改革」,為後代著想的德政。而被迫捍衛自身權益的軍公教和其支持者,卻成為「米蟲」和「反改革者」。在民進黨這種荒謬的語境下,於是乎,帶頭違法的人成為了「改革者」,而權利被任意剝奪和踐踏的受害者,卻反到成為了「反改革者」,何其荒謬。

但「年改」的結果成功嗎?或許這整個過程粗暴,甚至是缺乏正當性。但如果這次的「年金改革」,真的像民進黨所講的,可以一勞永逸解決問題、「三十年無虞」、「年金破產將成為歷史名詞」,那麼即使傷害了一些人,社會付出代價,只要結果是好的,那麼似乎還能夠接受。前提是,這個「改革」真的是成功的。

事實上,綜觀古今中外的歷史,成功的改革通常很少,失敗的案例卻是很多。在中國歷史上,商鞅變法應該是公認最成功的改革。除此之外,王莽的新政、王安石的變法,清末的自強運動和戊戌變法,都是失敗的案例。甚至就連明末張居正的財政改革,都不能算是成功,因為明朝的財政結構並沒有被根本改變。總之,一個成功的改革,不但需要各種有利客觀條件的配合,主事者高超的政治技巧和判斷力更是必備條件。

換言之,這是一個門檻極高、挑戰性很大,而且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成功者當然會名留千古,但也可能像商鞅一樣被報復。失敗者的下場更慘,最嚴重的就是身敗名裂、國破家亡。事實上,近代史上許多的革命,就是由失敗的改革所引發的。1789年的法國大革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1917年的俄國革命,1949年國民政府的失敗、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當年這些在位的君主或領導人,不但不是什麼暴君,反而都正在戮力改革。或許,我們可以從中學到的教訓是,錯誤的改革相當於暴政,造成的後果可能比暴政還可怕。

民進黨人之所以沾沾自喜、自命不凡,並不是因為這次的「改革」有多成功,或是他們真的解決了問題。相反的,這是缺乏歷史意識,不知道到問題嚴重性的表現。然而,民進黨的墮落,並不能夠成為台灣人民推託的藉口。鑑往知來,審時度勢,是所有還在努力追求知識和真理的人,所必須承擔的責任。 (相關報導: 年改衝擊縣市長選情 洪耀福:改革的代價,一定義無反顧面對 更多文章

20180426-民進黨祕書長洪耀福致詞。(盧逸峰攝)
民進黨秘書長洪耀福曾說「寧願因為改革而失去政權,也不能為了保住政權而無所作為」。(資料照,盧逸峰攝)

「年金改革」到底解決了什麼財政問題 ?

民進黨這次發動「年改」的理由之一,就是政府的財政出了問題,他們宣稱再不改革,未來年金就會破產。對於這種似是而非的說法,過往已經有不少人反駁,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蔡政府只知節流而沒有開源,而且是節最小的流。回顧歷史,法國大革命的起因是因為法國皇室發生財政危機,只好召開「三級會議」以擴增財源。事實上,當時法國社會的工商業和經濟其實相當的蓬勃發展,要增加稅收應該不難。然而,當時最有錢的人,都是透過買官鬻爵的方式變成貴族的新興資產階級,或是擁有土地的富農。他們有權有勢,與宮廷的關係良好,而且強烈反抗,國王無法從他們身上收到稅,所以只好繼續拖欠軍餉、壓榨農民,最終引發廣大的不滿,終於釀成大革命的悲劇。簡言之,當時的法國國王面臨財政危機,他卻無法從最有錢的一批人身上開源,只好從最沒有能力反抗的軍人和農民身上挖錢。他節省下來的錢杯水車薪,但造成的負面效果極大,不但沒能挽救財政危機,反而造成政權的崩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