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紹煒專欄:小英財經主軸,從華盛頓共識走向北京共識?

蔡英文的財經主軸,隱然是從華盛頓共識走向北京共識。左為其財經幕僚龔明鑫。(資料照片,蔡耀徵攝)

這是歷史的諷刺還是歷史的吊詭?最是反北京的民進黨上台,隱約之間卻把台灣的財經政策主軸,從行之數十年的「華盛頓共識」移向「北京共識」。政治上民進黨是親華盛頓遠北京,經濟政策上卻是親北京而遠華盛頓。

代表美國,自由化、私有化的華盛頓共識

1989年拉丁美洲發生債務危機時,各方代表在華盛頓召開會議討論解決方案。一名經濟學家提筆寫系統化的寫出解決問題的指導方案,這就是所謂的「華盛頓共識」─大體上是走私有化(公營企業民營化)、自由化(政府儘量退出經濟領域,專注作好法令與制度的建構)。

這個藥方大體上承襲從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以來開創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的思想,算是資本主義的「基礎建設」。這些觀點後來被稱之為「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宣言」。20年來,每逢開發中國家碰到金融危機、經濟震盪,老美掌控的國際金融機構(IMF、WB)幾乎都端出這套未必有效但苦口無比的藥湯。

中國模式的北京共識崛起

但近10年來,華盛頓共識在國際上出現強勁的競爭對手─北京共識。隨著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與其在國際援助上持續增加,北京共識反而後來居上,成為後進國家最愛的藥方。

北京共識是在2004年被提出,其後則被認為是代表中國模式的經濟發展模式─大體上這是一套由國家強勢主導的市場經濟,民間企業扮演追隨政府的角色,政府介入從選擇產業、直接投資企業等各個層面的經濟活動。這個經濟體內到處充滿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企業法人,是一種公有制、私有制和其它多種所有制的混合體。

日本與四小龍曾走過的模式

這種中國模式,某種程度上其實算是四小龍、甚至日本經濟發展早期作法的「變體」─或是加強版─這些國家都經歷過政府直接經營投資主要產業、企業,決定產業政策、挑選優勢者,公營部門產值高於民間部門的過程。

但在經濟起飛後,大體上是逐漸往華盛頓共識移動靠攏─政府逐漸退出直接經營產業與企業(如台灣20多年前的公營事業民營化風潮),民間企業超越公營並進而成為經濟主導力量,市場開放的自由化、國際化,政府雖然仍以各種方式支持與獎勵企業,但已少直接投資與控制企業了。

因此,由蔡英文與其財經幕僚龔明鑫近日的說法來看,未來新政府財經政策是往北京共識傾斜。例如蔡英文說面對紅色供應鏈挑戰,政府要「扮演更積極的角色」─整合半導體產業的中下游,一起組成「台灣隊」來打國際盃;新政府希望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並設立投資銀行。龔明鑫則說新政府要成立「類主權基金」,投資五大新創產業的新創公司,同時可併購有價值的新創企業。

要廉潔專業的政府與官員,台灣有嗎?

相較過去,國民黨政府頂多以政策支持企業,從資金、土地取得到到開放政策─甚至有些租稅獎勵還減少甚至取消,對新創事業的獎勵主要從制度面著眼(開發基金對新創事業的投資算是低),國民黨的路還算是依循華盛頓共識之路。 (相關報導: 風評:「類主權基金」別變成政商溫床的創弊基金! 更多文章

不過,新政府這種大幅擴張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力,直接由政府投資並主導企業與產業的作法,卻是充滿風險的一條路。政府「挑選優勢者」要能成功,一定要有準確的眼光,這代表的是:除了廉潔、不惡搞政商關係的政府與官員外,同時也需要高度的專業能力。台灣有這個條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