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彼此當成對手的代價,美中都承擔不起」百歲季辛吉作客北京,與李尚福、王毅會面

2023年7月19日,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在北京會見中共中央外事主任王毅。(美聯社)

正當拜登政府多名高官頻頻訪問中國之際,當年促成美中建交的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也在北京會晤中國國防部長李尚福、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王毅。高齡百歲的季辛吉在北京指出:「我是作為中國的朋友而來,美中雙方應消除誤解、和平共存、避免對抗,美中任何一方都承擔不起把彼此當成對手的代價。」

《紐約時報》稱,季辛吉(Henry Kissinger)這次是「突然訪問北京」,而且其他訪華的美國官員幾乎都受到中國官員或官媒不同程度的冷遇或斥責,但中方對季辛吉的態度顯然相對友好。季辛吉18日會見李尚福時表示,強調自己「作為中國的朋友而來」,並稱「美中都承擔不起把彼此當成對手的代價」。

季辛吉說:「如果美中兩國發生戰爭,不會給兩國人民帶來任何有意義的結果。處理好美中關係,特別是扭轉當前困難局面,需要寬廣的思維和歷史哲學的思辨,需要雙方拿出智慧合作、共同發展。」

李尚福:美方一些人未同中方相向而行

李尚福會見季辛吉時則說:「中國所走的和平發展道路是世界之福,不是世界之禍,美方應有正確的戰略判斷。新興國家與發達國家和平相處、融合發展,我們的世界未來才會更美好。」李尚福指責「美方一些人未同中方相向而行,致使中美關係徘徊在建交以來的低谷,兩國相互依存的現實被漠視,合作共贏的歷史被曲解,友好溝通的氛圍被破壞」。

李尚福強調「各國人民都希望中美兩國肩負大國責任」,並稱中美相處之道應當依循習近平提出的「相互尊重、和平共處、合作共贏」三條原則,中方始終致力於構建穩定、可預期、建設性的中美關係,「希望美方與中方一道落實好兩國元首共識,共同推動兩國兩軍關係健康穩定發展」。

王毅:美國需要季辛吉式的外交智慧

季辛吉19日又在北京會晤王毅,強調美中都有能力影響世界,雙方保持穩定關係,事關世界的和平、穩定和人類福祉。季辛吉說:「無論如何困難,雙方都應平等相待,保持接觸,試圖孤立或隔絕另一方都是不可接受的。『一個中國』是美國在《上海公報》中作出的嚴肅承諾,相信不會被動搖或背棄。」

2023年7月19日,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在北京會見中共中央外事主任王毅。(美聯社)
2023年7月19日,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在北京會見中共中央外事主任王毅。(美聯社)

王毅除了推崇季辛吉「為中美關係破冰發展作出了歷史性貢獻,為增進兩國相互了解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也強調「中國的發展有強大內生動力和必然歷史邏輯,試圖改造中國是不可能的,圍堵遏制中國更是做不到的」。王毅說:「美國對華政策需要基辛格(季辛吉)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尼克森)式的政治勇氣」、「如果美方真心希望台海穩定,就應該用行動明確公開反對台獨,與台獨分裂行徑劃清界限。」

美中僵局難解,季辛吉恐愛莫能助

雖然拒絕與美軍溝通的李尚福願意與季辛吉坐下來對話,但中國國防部長任期通常為5年,按照北京此前提出的要求,只有在美國解除對李尚福制裁的前提下,兩國防長才能恢復正式對話。這意味著只要美方不願就範,今年3月才接任防長的李尚福未來近5年時間都無法實現美中防長對話。

在南海與台海局勢持續升溫的情況下,《美國之音》認為5年不進行高層對話將比冷戰的任何時候都更加危險,即便是「中國的老朋友季辛吉也愛莫能助」。對於北京搬出這位年邁體弱、但常被認為替中國說話的美國前高官,《美國之音》與《紐約時報》均稱,北京想通過季辛吉之口來說出「中國一直在說和想說的話」,並且批判美國近年對中國所採取的強硬立場。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
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左)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右)會面。(美聯社資料照)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印太項目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對《美國之音》表示,季辛吉很可能力促李尚福恢復美中兩軍對話。葛來儀說:「中方高度重視與他的友誼,他帶來的消息會被傾聽,但是否會被採納仍有待觀察」、「拜登政府想要盡快恢復軍事對話,但中國政府對於雙方經濟官員的接觸更有興趣。」 (相關報導: AIT年度記者會》孫曉雅首度回應擴建爭議 談台灣大選、美中關係與台海議題 更多文章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米勒(Matthew Miller)表示,季辛吉只是一名普通美國公民,並不代表美國政府。不過中方官員上個月曾在布林肯訪華時告訴他季辛吉也即將訪問北京,季辛吉返美後也可能向美國政府通報他的會面情況。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地緣政治分析師韋恩(Ali Wyne)對《美國之音》表示,即使季辛吉在包括習近平在內的中國領導人心中的威望依舊崇高,但由於美中彼此的敵意日益加深,目前還不清楚這些對話者(無論是官方或民間)能否有效改變美中關係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