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音寧風波」接連不斷,鬧到民生小事變全國大事,彷彿天大地大。其實這不是吳音寧自身風波不斷,而是風波不斷找她;是藍營議員及媒體接力打她,柯文哲又在旁煽風點火,要「消費吳音寧,拖垮民進黨」。柯文哲曾不打自招說出用心:「吳音寧問題不解決,民進黨會一直流血!」流什麼血?就是天然獨或親綠白色選票不流回民進黨,民進黨一直失血!若再匯聚其他民生小事(如香蕉鳳梨價格崩盤)不斷「消費」,積小怨成大怨,就可能導致民進黨「不可承受之重」,形成致命一擊!
藍營以政治議題打擊民進黨,一向功效不大,因為反改革難以撼動半數以上國人支持的改革。功效最大的是民主議題,尤其是挑起民眾對食衣住行(如低薪、農損、失業、物價飈漲、菜貴傷民菜賤傷農)的普遍不滿。吳音寧接管的北農及她的「不夠政客」,剛好成為最佳攻擊靶子。柯文哲說得好:「北市政壇是殺戮戰場,來一隻小白兔當然會被宰!」
但是,宰殺一個「不夠政客」的實務派經理人,是台灣選民要看的「好戲」嗎?北農經理人是要管產銷平衡、農民及買菜市民皆蒙其利?還是只管公關做好、董事及員工分紅獲利,不管農民及買菜市民受害?(例如柯文哲上任兩年,菜價竟飈到前所未有的高峰,颱風季節蔥一斤兩百多、蕃薯葉破百,而且「菜蟲」勾結氣象播報,颱風還未形成,或還遠在千里外、無風無浪,菜價即「聞聲而漲」,日常採買的菜類突然就漲幾成。)
而從就任後的業績看,「不夠政客」的吳音寧顯然更合乎前者。也就是,實務派經理人更在乎產銷平衡!心中更有農民及消費大眾(更有良心)!

吳音寧合乎實務派經理人條件,又是農民運動健將,又有長期農村經驗及相關著作,知道「農民疾苦」,只差應對議會攻撃的力道稍弱(其實北農對每件質疑都有發新聞稿,謠言卻不止息而愈滾愈大)。這樣的人竟然在議會遭到藍營霸凌,(連丁守中都說「我若當選市長,馬上把她換掉」),柯文哲也竟然袖手旁觀,甚至跟著落井下石(包括配合國民黨,大動作查帳),並說若外界一直打吳音寧,他就能吸收泛藍選票。
而綠營也讓吳孤軍作戰,與藍營質疑相關的農委會、民進黨等,不只沒有立即大力闢謠,北市府還傳出消息,說民進黨「也想把吳換掉,以求止血」。直到本週民進黨中常會蔡英文力挺吳音寧,稱讚她「是會做事的人,但不是政治人,在政治場合的應答容易被誤解。她現在面臨的是政治性處境,農委會不能只是把一個有理想、會做事的人放在這個位置,讓外界的假新聞誤導人民,而不給予政治性協助」,黨內才開始出現挺吳風向。
有趣的是,柯文哲一見到蔡英文挺吳音寧,風向在改變,他也跟著峰廻路轉、肯定吳音寧,說:「吳政治歷練需磨練,但個人操守、來自產地的經驗、對台灣農業發展的熱情,值得肯定。」「我從政治素人一路做到現在,才算穏住陣腳。同樣期許她能穩住,在政治角力場上發揮專業,在各種利益衝突中維持產銷平衡。」 (相關報導: 游盈隆專欄:總統的傲慢與謙卑 | 更多文章 )
蔡英文與柯文哲都是「遲來的肯定」。吳音寧無辜挨打了這麼久,二人不知道她的理想性及專業性足夠嗎?不知道民進黨及市長都必須在背後協助,讓一個專業經理人能放心發揮所長嗎?蔡的「遲來的肯定」只能說是害怕「假新聞誤導人民」一旦深入人心,換掉吳也不能「止血」,所以不得不「出面力挽狂瀾」。而柯的「遲來的肯定」則是發現政治風向開始轉變,吳的人品操守又無問題,再落井下石恐怕對自己選票有損,所以「出面緩頰,故做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