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對中國人口減縮的另類觀點

中國出現了負成長,少子化引起世界的觀注和中國社會的焦慮。(美聯社)

中國龐大的人口數量曾是嚴重的國家隱憂,所以1979年啟動了一胎政策,外加經濟社會的變遷,至今中國婦女的生育數從2.75 逐漸降到2022年的1.08,遠低於維持人口靜態平衡所需要的2.1。2022年中國總人口從2021年的14.13億下降到14.12億,減少了85萬,首度出現了負成長,引起世界的關注和中國社會的焦慮。但眾人討論的重點往往落入:人口的老化、老人的照顧、勞動力短缺、人口紅利消失、消費力下降、財政收入減少的老生常談。實則中國是超過14億的人口大國,不能只用這些概念來看這一問題,應該還有其他面相可以深入探討。

聯合國即將宣佈,印度人口超過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可是印度總理莫迪,在多個場合發出警告,擔心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導致印度的為基,認為人口爆炸會嚴重影響印度的發展並造成困境,莫迪還特意說印度人,你們只要少生孩子,就是愛國者。可見人口決不是愈多愈好。

從生態環境來看

中國領土面積 960多萬平方公里,與俄國,加拿大,美國,巴西,澳大利亞五個國家並列為世界六個領土大國。這五國的領土總和是中國的六倍,但是人口總和只有7.6億人,是中國的一半。可見中國國土承載的人口數量真是異乎尋常,超出比例的龐大。14億人口的食衣住行育樂的需要,對中國土地造成的破壞及壓力,遠超過生態環境所能承受,使得中國各地童山濯濯,沙漠擴張,河流乾涸,湖泊乾縮,嚴重污染。近年來國家必須付出極大的投資與努力,維護生態環境。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第四大天然氣生產國,第六大石油生產國,第六大水資源國,應該是資源富饒的國家,可是攤上14億人口,中國頓時變成缺糧,缺水,貧氣,貧油的匱乏國家。

2009年12月3日,中國山西一家燃煤發電廠的正在排放廢氣。(美聯社)
中國山西一家燃煤發電廠。(美聯社)

中國人必須胼手胝足,利用人口紅利的廉價勞工,創出世界工廠,辛苦謀生。必須群策群力開建大小水壩,南水北調,高速鐵路,高速公路,開發綠能,西電東送,北煤南送,只為了維持14億人口的生存所需。

人口過多,造成就業競爭激烈,教育機會爭奪,交通運輸擁擠,住房條件緊迫,帶來了辛苦又負面的生存條件。從生態環境來看中國維持三億五億的人口,才是合理和諧的狀態,舒適的生活品質。

從工作人力來看

二戰時代的國家,需要工業農業,煤鐵石油、坦克大炮、軍艦飛機、幾千萬工作人力就足以撐起一個強大國家。而現在廿一世紀,除了維持二戰時代的傳統領域,還需要同時發展許多新的領域,軍工科技、太空計劃、再生能源、核能源、核聚變能源、快速運輸、半導體、網路通訊、超級電腦、人工智能等。如果沒有二億三億工作人力的國家,根本玩不起強國的夢想。

解放軍戰機。(中國軍網)
解放軍戰機。(中國軍網)

2009年起日本1.2億人口開始逐年縮減,而且日趨嚴重,2022年縮減了62萬人,造成工作人力短缺,國防自衛隊必須召募台灣東南亞的年輕人,太空計畫、半導體產業均因人口規模不足而發展緩慢。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陳冠廷的解釋疑點重重,特權超貸「政策性農業專案貸款」 更多文章

人口縮減造成工作人力不足是放諸各國皆準的說法,現在先進國家面臨人口老化,出生率降低,年輕人口比例退縮,因此德、法、意、英、俄、日本都因為工作人力不足,無法撐起一個全方位的廿一世紀的強大國家,只能停在二線國家。但是中國是人口大國,這種說法並不適用於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