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馨雯觀點:再生能源是假淨零碳排之名的大開發嗎?

頂樓設置太陽能板,運用再生能源達到環保。(圖/傑仕堡有氧酒店提供)

臺灣有在「減碳」嗎?

「淨零碳排」顧名思義就是要減碳,最終達到零碳排的目標。關鍵的政策之一,就是以再生能源替代掉燃煤這類型的高碳排發電。所以可以看到這幾年來,政府各部門大力的推展再生能源,尤其是光電和風電。那政府努力了那麼久,臺灣的碳排減少了嗎?很可惜,並沒有。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110年度我國燃料燃燒二氧化碳排放統計與分析〉[1],臺灣的人均碳排始終居高不下,其中只有在2008年及2019年期間的這幾年後續有顯著下降,但下降不久後,又立刻回穩,甚至上升。2021年(目前經濟部所釋出的最新資料)的人均碳排,再次來到我國歷史的新高點11.38公噸CO₂/人。對比OECD國家,2020年(目前世界銀行所釋出的最新資料)人均碳排已降到7.7公噸CO₂/人。[2]

20240714-人均碳排(公噸/人)(圖:作者提供)
人均碳排(公噸/人),參考資料:註釋1、2。(圖:作者提供)

光電和風電這幾年蓋到各地居民、農漁民、原住民族部落哀鴻遍野,為何碳排沒有減少呢?確實再生能源的占比在蔡政府上台後從2016年的5.1%,上升到2022年的8.6%,燃煤占比也從2016年的36.9%下降到2022年的34.8%,雖然只有2、3%的差距,但也應該會減少一些碳排啊?因為關鍵不是比例,而是總量。2016年燃煤發電的發購電量為833億度,2022年則為873億度[3],燃煤發電量不只沒有減少,甚至增加。但不是說好要用再生能源替代掉加劇氣候變遷、造成空氣污染的燃煤發電嗎?那為何蓋的光電、風電,沒有替代掉燃煤發電?或許可以從下面這張圖找到答案。

售電量(用途別),參考資料:註釋4。(圖:作者提供)
售電量(用途別),參考資料:註釋4。(圖:作者提供)

因為工業用電長年來肆無忌憚的增長,即便再生能源從2016年的發購電量116億度增加到2022年的216億度,增加100億度,但2016年的工業用電是1170億度,2022年的工業用電是1357億度,增加187億度[4],增加的再生能源被工業用電給「吃掉了」,所以沒能去「替代」掉燃煤發電,因此碳沒減少,反而增加了。

是綠綠相爭?還是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衝突?

這幾年來我們看到,在缺乏完善法制政策及在地思考的狀況下,光電入侵農地、魚塭、部落傳統領域,2020年光電業者口中的七七事變過後,農委會原則禁止2公頃以下的農地變更,2公頃以上送中央審查,暫時為農地止血。經濟部轉向漁電共生,並推出環社檢核(室外漁電),但卻大開室內漁電的後門,讓侵害環境及承租漁民權益更嚴重的室內漁電,反而可以不用經過環社檢核就可以開發。又因選舉將近,為了端出政績,在相關選址標準、設置標準都不明確的情況下,政府就於2023年6月推出「綠能發展區」[5],令人憂心。 (相關報導: 風評:出口比重增1.2個百分點,新南向發威? 更多文章

離岸風電也不遑多讓,從經濟部釋出的圖資來看,領海內在不久的將來,不是航道,就是風場,其他的海洋使用目的,包含生態保育、漁業經濟,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但直到現在,我國都還沒有海洋空間規劃法及海洋保護區法。在缺乏妥善法制政策的情況下,經濟部放任廠商和地方自行角力、勾結,造成地方衝突、弊案層出不窮,又因未納入環社選商標準、缺乏管理機制,甚至有廠商和漁民發生嚴重衝突、爆發財務危機、滑樁三次、傳出行賄爭議(偵查中,未定案),但仍可以繼續開發,甚至取得第三階段第一期的開發權,地方漁民苦不堪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