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鏗鏗鏗……」小小空間裡,不時傳來陣陣金屬敲打聲。來自台灣的新銳銀匠珠寶設計師鄭又嶧,結合獨樹一格的設計理念與新舊融合的突破手法,把手中冰冷的金屬,鎚塑成蘊藏微光的精美銀件。去年2月剛奪下英國「珠寶界奧斯卡」-金匠工藝與設計大賽銅牌的鄭又嶧,用一件件充滿故事的作品讓世界看見台灣,成為英國銀匠工藝界最受矚目的明日之星。
說故事的銀匠藝術家鄭又嶧 創作卓越令人驚艷
在去年英國這場「殿堂級大賽」中,鄭又嶧以象徵英國工業革命的懷錶設計作品《未來的標誌》驚艷四方。其實同年鄭又嶧也參加Jacobs新興設計師大賽,以作品「桃花耳環」成為首次獲獎的台灣人!這項比賽參賽者必須提交一件傳統珠寶飾品及銀器,通過現場評審和公眾投票選出獲獎者。鄭又嶧在眾多角逐者中脫穎而出,其作品「桃花耳環」為英國當地民眾票選為第一名,也創下歷屆來最多人投票的紀錄。在鄭又嶧的創作中,時常可以看到充滿巧思與寓意,令人感動、驚喜的作品,其中不乏亞洲文化與台灣元素。鄭又嶧形容,自己就像是一名「說故事的銀匠藝術家」。
鄭又嶧也參加Jacobs新興設計師大賽,以作品「桃花耳環」成為首次獲獎的台灣人!
鄭又嶧2022年參加Jacobs新興設計師大賽,以作品「桃花耳環」獲得英國當地民眾票選第一名,也成為首位獲獎的台灣人!當時與第二名的獲獎設計師(圖左)合影留念。
頂著新銳銀匠設計師光環,回首鄭又嶧的藝術設計之路,卻不是從小就一帆風順。他回憶,自己從國中時期就喜歡動手做東西,相當熱愛藝術跟繪畫。「當時是升學階段,可能也因為我的學業成績比較不出色,常被同儕霸凌嘲笑。」回憶起這段經歷,鄭又嶧不免閃過一絲低落。
於是,鄭又嶧利用放學課餘時間參加美工技藝班。所幸父母當時的支持,讓他更加確定志向,之後進入復興美工、東海大學美術系就讀,正式走上藝術之路。
懷抱對藝術的執著 赴英深造奠定珠寶銀匠工藝基礎
洋溢著對藝術設計的滿腔熱血,鄭又嶧離開校園後,當過珠寶設計助理、服裝設計學徒,甚至還去學花藝,期望累績更多實務經驗。最後,鄭又嶧決心前往被譽為「藝術發源地」的英國深造。
「2019年,我先到英國倫敦時裝學院,學習時尚珠寶,這也是我接觸銀匠行業的轉捩點。」鄭又嶧如是說。他表示在學院進修的2年,讓自己擁有更全面的養分,能夠從時尚史、創意設計方法、材料探索、技術技能等面向,更完整的奠定珠寶銀匠工藝基礎。而後鄭又嶧精益求精,再到倫敦藝術大學(UAL)深造,學習更精進專業的技能。
文化背景的差異,在鄭又嶧旅英的求學歷程中,為他的創作思維帶來很大的衝擊。「以前在台灣,需要思考的面向,傾向於作品最終呈現出來的美感價值。但是在英國,比起美感,作品背後的故事和意義,才是其價值所在。」鄭又嶧有感而發。而他的創作思維,從台灣走到英國,也漸漸的從「追求美」轉變到「探討故事及意義」。
「作品的意義和背後的故事被視為藝術創作的核心,並賦予作品深層的價值。」這樣的體悟,激發了鄭又嶧對於創作具有意義故事和觀察文化衝擊的興趣,於是也展開了將東方文化的故事結合西方藝術,創造出獨特而有意義的銀匠珠寶設計作品。
鄭又嶧 傳統技術與當代美學相融 《桃花聖杯》好評不斷
旅居英國期間,鄭又嶧創作出不少具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其中「桃花聖杯」將東方文化中桃花的意象,與西方的飲酒文化,巧妙結合在一起。而「蜂蜜甕」則是以亞洲文化中,以「甕」作為保存物品的象徵意義,融合蜂蜜在西方代表的含義,展現了豐富的語彙。而「海岸熔岩」是以北愛爾蘭「巨人之路」的景觀意象,結合亞洲的菊花石,將不同文化的元素相互融合,彰顯人類創造力和對於自然奇觀的敬畏,同時也表達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而「蜂蜜甕」這件作品則是以亞洲文化中,以「甕」作為保存物品的象徵意義,融合蜂蜜在西方代表自然、純淨與健康含義,結合成一件銀匠作品,象徵著東西文化的融合。
其中,銀匠作品《桃花聖杯》去年更獲得英國銀匠珠寶培訓中心校長的青睞,被選為該屆展覽邀請卡上的主視覺。很好奇怎麼會想用「桃花」當創作題材?「我們常說要招好桃花、遠離爛桃花」,鄭又嶧說因為「桃花」在華人文化中,正象徵和諧的人際關係。《桃花聖杯》就是嘗試將英國的飲酒文化與桃花結合,以杯子來飲用,彷彿可以感受到「好桃花」的加持;這件作品還藏有可以翻轉使用的小巧思,當遇到「爛桃花」或是逼酒、催酒等尷尬情況時,就能把杯子倒過來,改用另一面較小的量杯盛裝飲用。類似這樣中西合璧、融入傳統技術與當代美學的「創新」設計,在鄭又嶧的作品中隨處可見。
「每個人的背景和故事都值得被延續和展現。」鄭又嶧感性地說,「希望能用各種不設限的創作來說故事,一方面讓佩戴者或使用者可以延續故事的價值、進而探索作品背後的意義,也透過在作品中融入多元文化,讓藝術品不僅是視覺上的美,更賦予了作品更深一層含義。」
鄭又嶧談及未來在英國發展的規劃? 「我的目標是將獨特的強烈東方色調帶進英國的銀匠行業。」他認為,這將會為英國的銀匠工藝帶來新的視角與創新的創作,鄭又嶧也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工藝的保存,並積極在作品中融入傳統技藝。「我會在英國積極參與藝術和文化領域事務,以及與藝術家和工匠的合作,希望透過這些作為,能在英國產生積極影響並培育一個充滿活力和繁榮的銀匠社區。」未來,鄭又嶧希望在作品中呈現更豐富多元的台灣元素,活躍於國際舞台。
設計師鄭又嶧(左3)與Jacobs新興設計師大賽參賽者及主辦方合影,著紅色衣服是拿到銀匠教育機構bishopsland終生成就獎的得主。
金工藝術家廖偉淇盛讚鄭又嶧的體察與轉化 作品展現恰如其分
台灣知名金工藝術家廖偉淇肯定鄭又嶧的巧思與用心,「創作最重要的是『體察』。」他認為,無論是《未來的標誌》,還是《桃花聖杯》,都展現鄭又嶧橫跨東西文化的體察與轉化。
尤其《桃花聖杯》不僅注入藝術家的情感溫度,要將原本冰冷剛硬的平坦銀片,透過一次次敲打細捶、鍛造冶煉出聖杯形狀,還要綻放出自然花卉有機柔美的線條,非常不容易,「必須在柔與剛之間找到平衡,考驗著藝術家的美學底蘊與金工技法,可以看出又嶧將國內外所學的鍛造、銲接、拋光等種種技藝工法,都恰到好處融合,和諧表現於作品上。」
《桃花聖杯》就是嘗試將英國的飲酒文化與桃花結合,以杯子來飲用,彷彿可以感受
廖偉淇是文化部授證「台灣工藝之家」最年輕藝術家,在2015年獲台灣工藝競賽美術工藝二等獎殊榮,曾擔任台北市文化局「街頭藝人」創意工藝評審委員,也是多所大學的金屬工藝講師。他觀察,這10多年來,有愈來愈多台灣培育的學子,赴海外進修,汲取東西方優點後,走出屬於自己的創作之路,在歐、美、日等地的工藝獎項上大放異彩,再將榮光帶回台灣,「英國是文創發源地,又嶧能在當地獲得來自世界各地評審的認同,相當可喜可賀。」他盛讚。
台灣銀匠珠寶設計師鄭又嶧,計劃兩年內在英國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在拿下「英國珠寶界奧斯卡」獎項肯定後,他將繼續前行,用自己的成長經歷與文化背景,在英國銀匠工藝界綻放另類的台灣之光。
「回憶的時刻」這件作品,銀的部分為白色蠟燭代表著亞洲文化中的神聖、光明、與祈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