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學期的某一堂中文會話課,我帶學生閱讀了一則臺灣的網路新聞,內容主要是在說一位住在臺北的年輕人在搭乘捷運時所發生的故事。這個年輕人因為發高燒,不小心在車上睡著了。醒來時,眼前站著一位中年大媽。大媽看到年輕人睜開眼睛,就開始不斷地暗示他要讓位。當年輕人有禮貌地表示自己因為發高燒、全身無力,需要這個位子時,大媽聽了不但沒收斂,反而還歇斯底里地說對方「裝病」、「沒禮貌」、「沒家教」,「是不是爸媽都沒有在教?」等酸言酸語。雖然故事的最後結局是Happy Ending,因為有一位年紀更「資深」的老奶奶看不下去,為這位生病的年輕人仗義執言,但這也反映出「讓位」的美德在臺灣似乎已經變了調的事實。
學生閱讀完這則臺灣的網路新聞後,都覺得很新鮮,不過因為是會話課,所以我接著將閱讀的內容延伸成可以進一步做討論的議題。
我問全班:「你們在波蘭搭乘公車或輕軌電車時,如果看到孕婦、老人或受傷、生病的陌生人,會不會讓位?」
「會,當然會啊!」全班同學,無一例外,每個人都說會讓位。
「那你們坐不坐博愛座?」我接著問。
「博愛座是什麼?」「公車上有博愛座嗎?」「會坐啊。」「我不會。」班上同學的答案開始出現了分歧,大家七嘴八舌的。有的甚至從來沒有注意過大眾運輸交通工具上的博愛座標示。

這時班上中文最好的思蓮給了一個很有趣的答案:「老師,我不會坐在博愛座上,因為我喜歡站著!」
「為什麼?」我問。
「我是學生,上課常常得坐著,所以搭公車或搭輕軌電車的時候,我就不想再坐著了。」
我更進一步給了全班同學一個假設性問題:「那如果公車上都是人,司機又開車開得特別快,你們連站著都很吃力。這時,博愛座是空著的,你們會不會坐?」
「會!」包括思蓮,全班同學都異口同聲地給了一致性的答案。

我於是跟他們分享我在臺灣搭乘大眾運輸交通工具的經驗:「你們知道嗎?我今年暑假在臺灣北部的一個城市搭公車,車上雖然都是人,連站著都很擠,但是車上的兩個博愛座都沒有人敢坐。」
「有座位為什麼不坐啊?」班上唯一的男同學珉豪開口了。
「因為有的臺灣人會拿著手機偷偷錄影,然後把影片上傳到YouTube上,接著可能會有『鄉民』在網路上罵你,中文管這個叫『正義魔人』。」學生們都聽得張口結舌的,但仍認真地把剛學到的兩個新詞語抄了下來。
我又回到一開始的網路新聞內容:「你們剛剛都說你們會讓位,但是如果你們像新聞裡的那位臺灣年輕人一樣,發高燒了,全身都沒有力氣。這個時候,你們還會讓位嗎?」
「當然不讓位啊,因為我需要這個位子。為什麼我要讓位呢?」思蓮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那如果對方罵妳呢?」我繼續追問。
「那我會跟那個人講道理。」就如同往常一樣正氣凜然,果然很有思蓮的風格。
這時坐在角落的迪雅接了話:「我如果發高燒,我不會讓位,因為我需要這個座位。但如果我是新聞裡的那個年輕人,我會馬上讓位。」
這倒是引起了我的興趣:「為什麼?」
「因為我怕大媽打我。」語畢,全班哄然而笑。 (相關報導: 為何在韓國,老人就是比較大、隨意插隊也沒人敢說話?久居當地的她道出最崩潰日常 | 更多文章 )
這時,珉豪開口了:「我會讓位,因為對方都跟我說她需要這個座位了,所以我會選擇把座位讓給她。我想,可能那個大媽真的很不舒服吧!」珉豪果然很有紳士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