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人才危機與高教冰河期的複合式災難!

今年明星高中學生申請海外就讀人數暴增,圖為大學學測學生應試場景。(資料照片,顏麟宇攝)

近日各界熱議國內高中生申請赴海外就學人數暴增,單看數字其實尚不足懼,所憂者如此趨勢未挽回,台灣可能出現人才外流危機與高教冰河期一起釀成的「複合式災難」。

根據報導,從北到南的幾個明星高中,申請海外就學的人數暴增,有的號稱是去年的3倍、有的5倍,甚至還有10倍之多的學校,幾所高中校長形容寫推荐信「寫到手軟」。而能夠申請赴海外就學的學生都屬學測成績較優秀者,從66級以上到滿級分都有。某高中滿級分學生捨台大法律去申請北大,另一滿級分學生放棄台大決定念香港中文大學,因為港大提供全額獎學金、還食宿全包。

雖然新聞熱鬧滾滾,數倍的成長確實很嚇人;但實際看人數,未必就那麼嚇人。例如台南女中畢業生申請至中國就學人數是去年的10倍,但實際人數是2人變成20人;南一中是去年6倍,人數是由過去的1-2人增為12人;建中要赴中國念書人數是過去3倍,人數近70人。

從絕對人數看,今年這些明星高中申請赴以中國為主的海外就學人數,大概就是100-200人左右,相較今年參加學測的近14萬學生,所占比例極低,幾近「不足掛齒」。

不過,有2件事必須注意,一個是高成長率帶來的「複利效果」,最後的結果會「嚇死人」。申請到海外就學人數雖然還少,但今年出現以倍數計的高成長率,如果這是一個趨勢,3-5年就會成為拉垮台灣高教的「巨木」(而非稻草)─例如建中申請人數今年是去年的3倍,未來不必增加200%,就算100%好了,今年70人、明年140人、後年280人,3年後就是560人,等於接近一半的建中學生都要去海外就讀。

另外一個要注意的是:雖然尚未到「滿級分跑光光」的程度,但要申請赴海外就讀者,學測成績幾乎就是所謂「頂標」(排名在前88%以上者)者才有資格一試,結果是台灣優秀的學生都被磁吸到中國或海外其它國家。

台灣高教界一直有一種「高教冰河期─105年大限」的說法;過去20年盲目擴充高教容量,但台灣卻因少子化而讓每年出生人數一路下跌;民國71年以前,每年出生人口大致都能維持在40萬以上,之後一路減,85、86年新生兒人數還有32萬多,87年則一口氣掉到27.1萬人,接著就是幾乎都在「2字頭」─90年是26萬人,91年24萬、92年22萬、94年剩20萬;97年則是連2字頭都撐不住,新生兒只有19.8萬,99年甚至出現16.6萬人的新低點。

不必懷疑,當大專院校從數十所擴充到169所,但每年潛在就學人數從40多萬減到20萬,會有許多學校根本招不到足夠的學生而倒閉退場,這就是所謂高教冰河期。 (相關報導: 「為什麼陸生都這麼用功?」陸生來台拚博士:台灣年輕人後路太多,可以轉學、轉系、延畢 更多文章

這個冰河期其實已經開始,全台大專校院8849個系所,去年有198個系所招生掛零,這2年出現連所謂頂尖大學研究所招生都不足甚至掛零─台大人類系、社會系、清大社會系等博士班去年招生都掛零。原本許多學校寄望多招陸生緩和窘境,但這條路顯然已無望,兩岸關係僵局讓來台陸生人數開始呈兩位數的衰退,未來成長無望。現在再加上連國內頂標高中生隱然出現的出走潮,台灣高教危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