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準備對中國實施更嚴厲的半導體出口限制時,又傳來美國財長葉倫本周要赴中國訪問、「有助緩和雙邊關係」的消息,這一回,中美似乎不言自明、很有默契的建立一項「共識」:邊打邊談。
葉倫是繼美國國務卿布林肯之後,第2位訪問中國的美國高級官員,在葉倫之後,已多次表達有意訪中的商務部長雷蒙多也可能成行。高層的訪問、溝通增加,誠然有助兩國避免誤判、雙邊關係繼續下滑機率減低,但以現階段情況論,仍難謂兩國關係走向和緩。
布林肯在6月18、19日訪問中國,是5年來訪中最高層級的美國官員。雖然訪中期間從接機層級、有無紅地毯、見習近平時的坐位型式,都被拿來討論認為是「被穿小鞋」,但最後畢竟與習近平會面,習也肯定其來訪成果,因此兩國關係看似緩和,不過隨即因拜登稱習為「獨裁者」,引來中方強烈抗議,還召見美國大使並提出正式譴責。
接著6月底前,又傳出美國要更收緊對中國的半導體管制措施,原先為了削弱中國的AI發展,禁止最高階的AI晶片(主要是輝達與AMD生產)出口到中國,但現在則要對性能低於原先規定的AI晶片,也要列入禁止出口之列,必須有商務部發給的許可證才能出口。
另外則是對半導體設備的出口限制,作更嚴格的管制,例如原先荷蘭艾斯摩爾生產的光刻機,最尖端的極紫外光曝光機(EUV)禁止出口至中國,但現在則是次一級的深紫外光曝光機(DUV)也在禁止之列,必須有許可證才能出口,而且連舊型號都在禁止之列,原先中國已購買的數十台DUV可能就此被卡死。
坦白說,這些言語、政策都明顯不友善。而在此之前,葉倫早已數次表達訪中的意願與必要,都未得到回應;但在近日這種「不友好」的情況下,葉倫訪中仍成行,應該是雙方都體認、也接受中美競爭格局難改變,早已不是短期的貿易戰、關稅戰的問題,而是一場長期競爭,而在這段期間,兩國終究要保持一定的高層來往,避免關係螺旋下滑、甚至因缺乏溝通誤判造成衝突。
因此,中美「邊打邊談」的格局算是確立且會持續。不必寄望中美高層的會面、訪問,對緩和兩國關係有多大的幫助,即使拜習會再次上場,也不會改變中美之間的競爭格局,美國會繼續想方設法在地緣政治上圍堵中國、在科技技術上延緩甚或封殺中國的發展。至於何日可止,一個是中國終於敗退、不再有與美國競爭甚至威脅的實力時;或是中國突破美國的地緣政治與技術封鎖,美國承認已無法壓制時。
至於葉倫訪中可能的具體成果,可以關切、觀察,但未必能期望。紐時說葉倫可能跟中方談中國新版「反間諜法」的範圍,以及在新疆侵犯人權等敏感問題,同時針對美光科技的禁令提出反對。
這些全部是註定一事無成的議題─北京何曾承認新疆人權問題?訂定並執行中國的間諜法也是其權利,總不成美國動輒制裁中國企業,卻認為中方無權制裁美國企業吧?而中方期待的如取消降低關稅,在兩國如此氛圍下,也是註定難以實現。因此,除了達到「見面、溝通」的型式、及「負責任的管理好兩國關係」的形而上承諾外,實質的議題與成就恐怕難見到。至於外界傳說的「希望中方多買美債」,一來尚無跡象葉倫會提此要求,二來即使提了,也要「拿東西來換」吧?
在拜登團隊中,葉倫一般被視為「對中鴿派」;她上任初就指出對中國商品加徵關稅,只是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而有意降低或取消,但美國政壇反中的氛圍下難以作到。她未曾倡導中美脫鉤,反而強調脫鉤是重大錯誤、災難。如果這樣的葉倫訪中都未必有實質成果,那商務部長雷蒙多就更不可能取得任何成果了。
對中國的各種半導體管制,幾乎都出自商務部之手,雷蒙多被認為對中鷹派,她也曾多次表達有意訪中,外界預測葉倫之後可能就是雷蒙多訪中,而其可能達到的成果就更難期待了,因為雙方所期待者都不可能從對方手中得到。中國當然最希望放寬甚至取消半導體管制,但雷蒙多絕無可能放鬆對中半導體禁令;雷蒙多最希望中國多買波音,但中國一定優先把買客機這個大餅給極力要拉攏的歐洲空巴,而不是拿去「資敵」。 (相關報導: 「我們要與北京建立健康關係」拜登持續緩解美中緊張,美國財政部長葉倫本週訪中 | 更多文章 )
雖然中美高層訪問逐漸恢復,有為11月的拜習會鋪路暖身的味道,但只要看不到具體實質的成果與訊號,最好還是對「中美關係和緩」這檔事「平常心看待」,不必抱以太大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