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年年發現金股利是好事嗎?他45歲財富自由、提早退休,道出配息背後2大迷思

存股領股息真的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嗎?(圖/取自pixabay)

編按:作者徐世鑫(棒喬飛)進入股市初期採取股票價差操作一無所獲,2009年開始訂下計畫,與女友合力認真存股。2011年存到430萬元,年領30萬元股利。2018年買屋自住,隔年實現年領百萬股利目標,並於2020年45歲時正式離開職場。

身為存股十幾年的人來說,最近幾個月接觸指數投資,讓我學習到很多不同的觀念。

我一開始存股,是想找到比定存更好的投資項目。股票有風險,所以我買民生事業,比如大台北瓦斯(9908)或是中華電信(2412),這類民生需求而且可以穩定配發股息的公司。以當年的大台北來說,20元股價可以分配1元股利,然後大台北瓦斯獨佔台北市的瓦斯服務,根本不會有倒閉或是營收不穩定的問題。所以20元的股價配上一元的股利,殖利率5%,比定存好,這沒問題。

一旦接受這樣的觀念,習慣了股市的漲跌,接下來就會把這種投資想法加以衍伸。比如,大台北瓦斯獨佔市場,那全球筆記型電腦市場,幾乎都是台灣代工,所以我把前幾大的代工廠都買下,等於我獨佔了筆電代工市場。買下仁寶、緯創、廣達、英業達,這些公司股票都買下,不管代工廠訂單如何移轉,我都是股東。

有了一籃子股票的想法之後,就開始接受一籃子金融股,一籃子電子通路,一籃子電信股...等等,然後就變成高股息ETF。

習慣了股市的漲跌之後,存股的標的變多了,範圍變廣了,唯一不變的是追求股息的進帳。因為股價是虛幻的,漲了會跌,跌了會漲,只有股息是固定會進來的(就算金融股在某些情況下股息會變少,或是甚至沒有股利,但是只要產業夠分散,還是可以拿到一籃子股票的股利)。

而當我有了科學典範的概念之後,我開始接觸指數投資。而指數投資的一些觀念,和存股不同。所以必須拋棄過去存股的思維,依照典範的指導去思考,就能瞭解其道理在什麼地方。不要用存股思維去看待指數投資,因為不同的典範或是理論彼此之間無法比較。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一個觀念是,股息就是賣股票,所以配發股息就是左手換右手。這道理在什麼地方呢?看下表就可以了解: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一個觀念是,股息就是賣股票,所以配發股息就是左手換右手。(圖/方格子提供)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一個觀念是,股息就是賣股票,所以配發股息就是左手換右手。(圖/方格子提供)

領股息等於股票公司強迫賣股,股價從100變成95,而股數不變。賣股籌措資金等於自己賣股,股數變少,可是股價不變。兩者都提領5000元之後,股價上漲了20%,這時候兩者的市值是相同的。

之前存股的時候不喜歡賣股,覺得賣股就像割肉,我身上股數變少,總有一天股數變成零。而領股息就像果樹一直長果子,雞每天生蛋,生生不息領到永遠,感覺美好。所以一旦將感性轉換成理性,把自己的想法轉換成數學,這時候就知道兩者是相同的。

指數投資給我的第二個觀念是,資本回報率以及盈餘再投資比率。我們先瞭解這兩個概念: (相關報導: 想提早退休,別只會存金融股!陳重銘揭3檔口袋名單,公開獲利多4倍的致富方法 更多文章

一家公司假設一股賺了一元,每股盈餘(EPS)一元,這時候市場給這家公司估值是EPS*20倍,也就是股價20。

股價20公司,每年一股賺一元,然後公司全部盈餘都發給股東,這時候股東分到1元的股利。除息之後股價會掉到19,然後隨著時間在緩步回到20元股價。

看起來是很正常的台灣股市型態對吧?假設這家公司,把賺來的一元拿去再投資,不發股息。這時候公司把這原本要發給股東的一元拿去投資,賺了0.2元。這時候隔年的EPS就來到1.2元。這時候的市場估值假設還是一樣的20倍,這時候股價就變成1.2*20=24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