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焦點:香港兩大「左報」—《文匯報》與《大公報》

(BBC中文網)

香港《文匯報》和《大公報》星期二(2月2日)宣佈已合併成香港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整合資源,但將維持各自發行報紙。此前,立場親泛民主派的香港《蘋果日報》去年10月率先披露,成立大公文匯傳媒集團是「北京旨意」,新的報業集團將直接向中國中央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負責。

《文匯報》和《大公報》各自在中國大陸創辦,但最終落戶香港,並成為受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控制的北京官方「喉舌」,而兩份報章的主要負責人也均是來自北京的外派幹部。

這兩份報紙是中國極少數允許進入大陸銷售的香港報刊,其所刊發的信息被視為代表中共官方立場,時而被香港媒體引用報道,但兩報本身在香港的影響力與受歡迎程度一直備受懷疑。

百年《大公報》

香港大公報社外展示的一份《大公報》《大公報》的報齡已超過110年。

1902年6月17日,時為清光緒二十八年農曆五月十二日。滿族人英斂之主持的《大公報》在天津法租界創刊。《大公報》官網介紹,該報取名「大公」意謂「忘己之為大,無私之謂公」。英斂之是屬保皇維新派,同時也是羅馬天主教徒,報章立場也受其影響。

1916年,英斂之將報社轉售另一股東——紡紗企業家王郅隆。但王郅隆在1923年的日報關東大地震中喪生,報社開始難以維持,至1925年11月停刊。

次年,新記公司接辦《大公報》,並於同年9月復刊。此時報紙陸續擴大,發行上海版。其後日軍侵華,天津與上海版於1937年七七事變後相繼停刊,但漢口版、重慶版與香港版相繼創立,維持著中國大報地位。

大公網上的報史強調其歷史地位說:「1919年巴黎和會時期,派往法國採訪和會的唯一中國記者,是《大公報》的胡政之。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唯一駐守歐洲戰場的中國記者,是《大公報》記者蕭乾。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艦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上,《大公報》派駐太平洋地區的戰地記者朱啟平,寫下了中國新聞史上的經典名篇《落日》,傳誦一時,並被編入中國大學新聞系教材。」

《大公報》曾支持國民黨,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開始傾向支持共產黨。1949年中共建政後,中共領導人毛澤東主導上海《大公報》遷往北京,而北京《大公報》最終於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後被裁撤。

中共建政後的香港《大公報》由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接管,也有說該報直接受中共中央宣傳部領導。

據香港中華書局2012年出版的《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紀實》一書,時任中共中央統戰部副部長廖承志「經常叮囑教誨港澳工委及香港《文匯報》、《大公報》負責人,『不要將我們在香港的報紙辦得很左,也不要辦得像《人民日報》一樣。要辦得有香港特色』」。

但該報基本維持左傾立場。其中,在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間發生的「六七暴動」中,時任《大公報》社長貴彞民擔任了「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的副主委,該報也刊發了包含《毛澤東語錄》等內容的《我們必勝,港英必敗》特刊。 (相關報導: 親中港媒合併 文匯報大公報宣佈成立傳媒集團 更多文章

左派工人在香港總督府外貼大字報(22/5/1967)《大公報》在文革期間香港六七暴動中起領導作用。

政權移交後,《大公報》不時發表泛民主派政治人物與學者的負面報導。 其中在2014年「佔領中環」爭取普選示威仍在醞釀之際,《大公報》接連追訪「佔中」發起人與周邊人物,並詳細披露其親屬的個人背景,引發不少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