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階級考上頂大,仍難擺脫出身劣勢!英國調查:年薪輸同校權貴18萬

英國調查:勞工階級上頂大,年薪輸同校權貴18萬。(示意圖非當事人/顏麟宇攝)

有鑑於此,人口統計上的差異絕對無法解釋階級薪資差異的現象。但「優秀能力」,或者鮑里斯.強生所提到的「天賦能力」差異,又該怎麼說?對許多人而言,特別是身處英國政治右派與中間派的人,這個解釋是他們在對應這類不平等狀況時的萬用機制。以那些為了想終結性別薪資差異而發起各種運動的人為例,他們用了數十年的時間,努力消除女性表現較差、較不積極、條件較差的迷思。重要的是,我們為這本書所訪問過的許多位高權重者,在被問及階級薪資差異的議題時,也都直覺反應地以任人唯才的解釋回應。當然,這樣的解釋之所以如此孚眾望,理由並不難懂。這些說法為現況與個人職涯進展,都提供了正當性。透過這樣的解釋,階級不平等可以被視為高度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雖然不幸卻終究還是公平的結果。

「優秀能力」概念中,使用度最廣、共識度最高的一項,大概非教育程度莫屬。長久以來,大眾始終迷戀於教育的「偉大等化器」功效,認為教育是可以弭平深植於階級出身體系中不平等的最強大制度性工具。從這個觀點來看,教育體制以及授予教育文憑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依照個人在大家眼中的智力、能力,或甚至智商,把每一個人歸類到勞動力市場中各種不同的軌道上。在某種程度上,教育確實一直具備著這樣的作用。舉例來說,1980年代由社會學家麥克.豪特所進行的一次美國經典研究,發現階級背景與職場成功之間的緊密關連性,幾乎在大家取得大學文憑之後,就完全消跡滅蹤。這麼看來,高等教育的確身具打擊以階級為基礎的不平等之責(儘管這種情況僅適用於那些有能力進入大學之人)。根據這樣的假設,我們接著來探討一下當教育因素被納入評估項目時,教育是否真的可以消弭階級薪資的差異。

一如前一章所概述,那些進入高端工作的劣勢背景出身者,教育程度相較於出身特權的同儕,明顯較低。教育程度較高的人,起薪也較高;從事高端工作者,不論背景,若沒有大學文憑,比大學畢業的同儕相比,年薪至少降低9,350英磅。把這些發現全串在一起,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教育程度的階級差異,在帶動階級薪資差異這件事情上,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然而,當我們細看階級出身、教育程度與薪資所得之間的關係時,還有另外一項因素值得注意。在每一個教育程度層級,根據階級出身,依然存在著薪資高低差異。換種方式來解釋,也就是說出身勞工階級的人,即使與他們出身特權的同儕擁有相同的教育水準,他們賺得也比較少。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這個狀況說明了教育,甚至高等教育,都不是偉大的等化器;即使那些出身勞工階級的人,取得了最高等的教育文憑,明顯的階級薪資差異依然執拗地穩立如山。 (相關報導: 為何從事八大的人,特別容易在感情卡關?專家從原生家庭和工作性質中分析,階級制度真實存在 更多文章

我們還可以以更詳細的量測檢視教育這項「優秀能力」。舉例來說,大家往往會暗示某人在高端職場的「上任」,其實與教育程度的關係,並不是那麼大(不過大學文憑對大多數職業而言,確實是必要條件),大家更重視的是當事人所就讀的大學類型,在眾人眼中的「質量」,以及當事人入學後的學術表現。在高端職場工作的專業或管理背景出身者,幾乎有一半都是就讀競爭極激烈的羅素集團大學,出身勞工背景者,進入羅素集團大學就讀的人數,僅四分之一強。這一點很重要,因為進入這樣的大學就讀,代表著重要的起薪優勢 - 一年差異約4,000英磅(牛津或劍橋學生,比其他人還要多拿7,000英磅)。這一點,可以用來進一步辯述「唯才是用」是薪資差異的成因;出身特權階級者更有可能取得進入更具聲望大學的資格,因此他們較高的平均薪資,只不過是反映這群人更優秀的能力或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