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煌雄品三國:天下分合,權力征程之寶鑑

三國演義寫政治寫人性寫興亡,是最好的權力殷鑑。(網路圖片)

「少年讀三國―黃煌雄品評三國演義」一書(以下簡稱本書)是我四十多年前,閱讀「大中國圖書公司印行」的羅貫中『三國志演義』一書(以下簡稱原書)時,邊讀邊想,邊讀邊寫的札記、心得與感受。這些當年的札記、心得與感受之內容,為方便起見,以「品評」一詞來涵蓋。

這些「品評」或者寫在原書的內頁空白處,或者寫在四十多年前一頁一頁的日曆紙上。此次複製出版時,為保存其真,將這些寫上「品評」的日曆紙插入書中,因此本書比原書多出一百多頁;而在內文裏,為還原原貌,此次出版則保留當年隨處寫下來的「雜」與「亂」;而這些「雜」與「亂」,與多出來的一百多頁,正是「品評人」的心血與精華。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所寫的,是中國歷史上所謂天下「合久必分」與「分久必合」的滄桑過程。當天下因「合久」而走向「分」時,以及因「分久」而走向「合」時,戰爭往往是關鍵性的因素。東漢末年,黃巾亂起,引發董卓進京;因董卓無道,十八路軍的「群英會」迫使董卓西遷,天下陷於分崩離析的局面;從曹操崛起,至三國分立的形成,其間雖經歷不少戰爭,但其中動員兵力在七十萬以上的三大戰役―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則為奠定三國形勢的根本性因素。

一、三大戰役

官渡之戰是四世三公的袁紹,親率七十萬大軍,發佈討曹「檄文」,志在消滅曹操;曹操則以僅約袁紹十分之ㄧ的兵力,在原本為袁紹謀臣許攸的獻計下,劫燒袁紹糧草所在的烏巢,而大敗袁紹。這一役,正如本書「品評」所說:「真是三國時代(形成前)第一次空前的戰役」,「奠定曹操稱雄於北方,也注定袁紹的沒落」。

當袁紹兵敗身亡之後,曹操依「郭嘉遺計定遼東」,相繼平定北方,聲威大震, 親率七十餘萬大軍南下,準備與孫權「會獵劉備」;此時孫權與劉備,在周瑜與孔明的戰略考量下,結成「孫劉同盟」,赤壁之戰的基本格局成形。主戰雙方為曹操和孫權,正如本書「品評」所說:「漢末天下紛亂之際的最大兩場戰役,有異曲同工之處:第一為官渡之戰,曹操以一比十的兵力大敗四世三公的袁紹,袁紹從此沒落;第二為赤壁之戰,周瑜以不及十分之ㄧ的軍力大敗曹操,使曹操統一的美夢從此粉碎,奠定三國分立的基礎」。但赤壁之戰,「東吳並沒有佔得任何地盤,赤壁的火把只燒掉曹操進吞的銳氣、兵力和人馬,並不曾燒及曹操已囊括的地盤……這也是和官渡之戰不同所在」;「周郎(瑜)這一戰打得太漂亮了,勝得太乾淨俐落了,遺憾的是……在戰略上他雖大勝,政略上卻似毫無所獲。」

(千古白帝城,夷陵一役劉備大敗。網路圖片。)

彝(夷)陵之戰是原為聯盟的孫(權)劉(備)兩方之間的第一次大戰,也是三國分立時期孫劉兩方之間唯一的一次大戰。戰爭之所以爆發,近因是劉備「興兵雪恨」,遠因則為東吳暗襲荊州,關雲長敗走麥城,殉死。但正如本書「品評」所述:「東吳暗襲荊州,並連下三城一幕,猶如孔明(乘赤壁之戰曹操孫權交兵之際)之坐收(荊州)三城一幕;就東吳而言,此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因為荊州一地, 在東吳看來,應屬於他們在赤壁一戰的戰利品,由於孔明用計,並屢次拖延,荊州才始終為玄德據有……但東吳時時刻刻欲取荊州,實為明顯之理。」彝陵之戰是劉備稱帝後,有生以來第一次統率七十五萬大軍,在沒有軍師孔明隨行之下,親自指揮的一場大戰。由於對東吳用兵,既違背赤壁之戰以來孫劉聯盟的國策,也與「隆中對」所確立的政略原則相牴觸,因此出征前,文臣武將,從孔明到趙雲,對於劉備「先兄弟之情,甚於政治考慮」,皆表反對,但出征後的幾場勝利,也如本書「品評」所說,劉備「似為勝利沖昏了頭」,「儘管仇人盡戮,恨已雪,卻想一鼓而下東吳,再下曹魏,……完成漢末天下大亂以來,任何爭雄者所無法完成的大業,並洗刷他常敗將軍之名。」此時,受任於危難之際的陸遜,以遠低於十分之ㄧ以下的兵力,以「一把火」,「火燒七百里」,不但燒掉劉備未敢明言的「大業」,也迫使正處於高峰的劉備,僅剩百餘騎,狼狽而逃,並於白帝城託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