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忠偉觀點:多方視角下的「仁安羌戰役」是大捷?小勝?還是......

2016年3月30日,孫立人將軍長子孫安平,專程趕赴湖南祁陽,參加張琦營長新墓、紀念碑落成與英靈返鄉活動。(作者提供)

仁安羌(Yenangyung)又翻譯成:「燕南揚」、「彥南揚」或「燕南羌」。位於緬甸中西部,伊洛瓦底江(Irrawaddy River)與賓河(Pin ChaungRiver,又名:拼墻河、拼牆河、平河,註一)會流處東南,東北距曼德勒(瓦城,Mandalay)283公里,南距仰光(Yagon)550公里。因這裡盛產石油,因此在日軍決心攻略緬甸之初,這裡就是他們亟欲奪取的主要戰略目標之一。

重探「仁安羌戰役(Battle of Yenangyaung)」

有關仁安羌戰役,最常見的紀錄是──「仁安羌之戰」或稱「仁安羌大捷」(1942年4月17日~19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發生在緬甸戰役中的一場戰鬥,是緬甸戰役的一部分。中華民國入緬遠征軍第113團在團長劉放吾指揮下,在此役中擊敗日軍,是中國遠征軍首次在境外取得的勝利,解救了被日軍包圍的英軍官兵7,000多人,救出了被俘的英軍及美國傳教士和新聞記者、平民等500多人……

……根據遠征軍第一路軍司令長官羅卓英和林蔚20日(1942年4月20日)分別致蔣介石密電,19日戰鬥日軍傷亡500餘,國軍傷亡百餘,英軍傷亡不詳。據孫立人回憶錄,本次作戰第113團參戰人員1,121人,陣亡204人,傷318人。另據邱中岳所述,日軍傷亡千餘,國軍傷亡522人。至於隨軍的孫克剛所寫的《緬甸蕩寇志》和王楚英回憶錄等等所云──「日軍遺屍1,200餘具」,殊不可靠。

戰後,113團在仁安羌以南佈防,師直屬隊和112團於20日黃昏到達賓河北岸佈防。日軍方面,荒木部隊和原田部隊分別於19日下午和20日淩晨到達仁安羌。20日上午113團在仁安羌以南與日軍增援部隊接觸。孫立人於20日下令,準備21日發起進攻,但英緬軍軍團長史林姆轉來密函,告知第5軍已然轉進。孫立人被迫下令梯次掩護撤退。21日日軍第33師團佔領仁安羌。

……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之館藏──《新38師緬戰詳報》中有關國軍的傷亡紀錄為──「此役日軍官兵陣亡700餘人,113團陣亡兵員204人(長官15人、士兵189人)、傷318人(長官24人、士兵294人),生死不明20人,傷亡總計500多人。該團第3營營長張琦(來自稅警團、後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廣州分校第13期)、連長顧紀常陣亡,虜獲敵軍3名、日軍軍旗及武器彈藥甚多。策應之第112團陣亡兵員33人(長官1人、士兵32人)、傷15人(長官3人、士兵12人)。」(註二) (相關報導: 鄧鴻源觀點:在孫立人的字典裏,沒有失敗兩字 更多文章

4月9日-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圖片摘錄自──何世同:《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國防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
4月9日-15日,日軍第33師團追擊狀況示意,圖片摘錄自──何世同:《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國防雜誌第三十二卷第二期/2017年6月)。

(一)然何世同將軍(教授)所寫的《1942年「仁安羌之戰」始末/The Retrospect of the Battle of Yenangyaung in 1942》一文中卻指出:由於當時上級「空缺虛報」的狀況普遍,因此第113團實際參戰的人數,只有800多人,而第113團付出的代價是──官兵傷318人,亡189人,以及張琦營長壯烈犧牲。整個戰役國軍擊潰日軍第33師團之第124聯隊(當時日軍「聯隊」,約比照國軍「團」;但前者編制人數較多,武器裝備精良,訓練嚴格,若加上空優條件,其戰力約為國軍「團」之3~5倍以上),救出英軍7,000餘人及美國傳教士、新聞記者500餘人,並擊斃敵中隊長吉柳仲次以下官兵7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