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像個中風傾斜的國家…」陳美伶:地方創生不能自嗨,今年要向企業界敲門

地方創生擘劃美好願景,但不能只是「自嗨」。陳美伶表示,今年要主動向企業界敲門,在ESG方面有更深入的連結。(取自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FB專頁)

台灣不僅面臨高齡、少子化的威脅,人口過度集中都市,導致城鄉、東西發展失衡也是一大問題,看在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眼裡,「台灣就像個中風傾斜、不太健康的國家。」

陳美伶在《風傳媒》Podcast節目「未來商學院」提到,過去政府推動許多幫助地方發展的計畫,例如一鄉一產業、一鄉一特色、社區總體營造和農村再生等,卻還是難以徹底解決人口外流的沉痾。

尤其2017年國內新生兒人數正式跌破20萬人,大家開始意識到這是個國安問題,必須對症下藥,當時擔任國發會主委的陳美伶責無旁貸,一步一步催生「地方創生」政策;即便卸下公職,她也匯集民間企業的力量,共同創辦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

不能直接照抄日本 打造台灣原生版的地方創生

陳美伶表示,「地方創生」這四個字源自於日本。當初之所以沿用,主要是因為日本也面臨人口結構兩極化、都會區負擔過重的挑戰,甚至擔心出現滅鄉、滅村的情況,台灣想要解決相同的問題,大家也能理解日本漢字,有助於未來交流,不必再創一個新名詞。

但她強調,儘管台灣參考日本政策,卻不能直接抄襲或模仿,因為國土面積、人口密度不同,各自有各自的難題,我們必須打造屬於台灣原生版的地方創生戰略或行動計畫。

回顧先前政府提出的政策,陳美伶認為缺乏「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雖然在硬體建設、環境規劃方面有所改善,卻沒有考慮到如何讓人們留在那個地方,也未從經濟和產業方面出發。陳美伶說,她不喜歡使用「偏鄉」這個詞,但這些地方人口外流的情況確實嚴峻,如果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和產業支持,「誰會願意離鄉背井呢?」

2019年是台灣地方創生元年,隨後迎來新冠疫情的威脅,陳美伶坦言,她在2020年離開公部門時,非常擔心培育的種子是否就此熄滅,但她發現這些年輕一代的夥伴們非常有韌性,大家在這期間學習數位轉型、重視人才培力,比起疫情爆發之前,現在更加茁壯、強大。

高手在民間 公共政策要變全民運動

不過話說回來,既然政府已將地方創生奉為國家安全戰略層級的政策,為什麼還要創辦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呢?

陳美伶表示,大家常說「高手在民間」,其實很多資源也都在民間,想要推動公共政策,如果少了民間力量是做不起來的,大家不能只是在旁邊鼓掌叫好,而是跳下來參與這項全民運動。台灣地方創生基金會創立之初,明確宣示不會參與政府的標案,也不會接受政府的補助,「我們的目標是打造台灣地方創生的大平台」,讓在地方上努力的團隊得到關注,根據他們的需求協助行銷、曝光及培力,吸引更多外部資源。

她也提到,目前仍有一些傳統法規還未鬆綁,導致部分地方創生團隊計畫窒礙難行。就以食農教育來說,本意是希望讓人們從產地到餐桌有個良好體驗,但是根據現行法規,想要在從地上建造餐廳,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相關報導: ESG比你想的好玩!這家公司用52件事愛地球,沒有KPI壓力,員工照樣玩嗨 更多文章

另外,台灣很多老屋是從日治時代留下的木造房子,它們並未列為文化資產,地方創生團隊希望能夠活化這些老屋,修建後卻因為法規限制,只能開咖啡廳或提供輕食,可使用的項目太過侷限。陳美伶說,在某個南部縣市,盤點發現有5000、6000棟類似的木造房子,如果好好整頓,形成獨特聚落,就能發展地方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