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哈佛大學政治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曾提出「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他藉此警告美中不要陷入相互毀滅的鬥爭中。這個說法甚得宣稱「太平洋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的習近平歡心,習大數度引用「修昔底德陷阱」來勸美國不要處處為難中國。
不過從去年底開始,艾利森多次警告中國高科技要超車美國了!他和前谷歌執行長施密特(Eric Schmidt)數度聯名發表文章,稱中國在人工智慧(AI)、半導體、5G、量子資訊科學,甚至綠色能源各領域都對美國形成強大挑戰。兩人去年12月共同具名投書《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強調「中國製造2025」的雄心壯志令人驚嘆,「除非美國能動員全國,就像當初舉全國之力打造贏得二戰的技術一樣,否則,中國或許很快就會主宰未來技術,而這些技術創造出的機遇,也將為中國所掌控。」
支持《新新聞》打造獨立自主的優質媒體,需要您做後盾!
點此支持《新新聞》,與我們攜手檢視公共政策、監督政府,守護台灣民主自由進步價值。
今年6月20日,他們兩人又聯名投書《華爾街日報》,一樣強調中國在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對美國各相關產業造成威脅。「從 1990 年到 2020 年,中國建造了 32 座巨型晶圓廠,而全球其他地區則為 24 座,卻沒有一座是在美國。」他們顯然又是依據「中國製造2025」的規畫期程,預期「中國有望在 2025 年取代台灣成為全球最大的晶片製造者 」。
哈佛大學教授、提出「修昔底德陷阱」的艾利森說,依賴台積電會造成美國國安危機。(翻拍自TED)
依賴台積電危及美國國安?
艾利森和史密特認為,「先進半導體方面完全依賴台灣會讓美國的國家安全面臨風險」;台灣海峽的衝突可能讓美國在晶片產業兩世代的領先變成兩世代的落後。
艾利森和史密特這兩篇文章有一個共同目的:為被國會卡關的《創新與競爭法》(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 Act) 進行說服工作,這個法案攸關美國政府對半導體產業的鉅額補助與投資。去年他們發表文章時,眾議院還未通過年度國防法案,當時眾議院擱置《創新與競爭法》,把美國政府未來5年對科技業的投資併入年度國防法案,到當年12月7日才通過。如今,參眾兩院提出各自版本的《創新與競爭法》,猶待整合。
艾利森和史密特雖然把中國視為為主要威脅者,但他們6月20日這篇文章中,台積電卻成箭靶。標題就是「半導體依賴危及美國安全」,所謂「依賴」是指對台灣的依賴。文章一開頭就引述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今年4月和布魯京斯(Brookings)研究院研究員何瑞恩(Ryan Hass)的對話,張忠謀當時說,美國國會為半導體業提供 500 億美元補貼的努力是項「昂貴的徒勞之舉」。
(相關報導:
抵減亂象1》25%研發投抵台積電無緣享受 「護國群山條款」名不符實,科技業誰受惠?
|
更多文章
)
這篇文章指出,張忠謀認為美國企業不太可能超越台積電儘管可能是正確的(張忠謀的理由是在美國設廠成本太高),但兩人認為重點是在於「先進半導體方面完全依賴台灣會讓美國的國家安全面臨風險」,因為110英哩寬的台灣海峽的衝突,可能讓美國在晶片產業兩世代的領先變成兩世代的落後。這也讓人想到5月底中國經濟學者陳文玲在研討會上公開說:「一定要把台積電這本來屬於中國的企業搶回中國手裡!」
除了強調台海危機影響美國產業與國家安全,也再度宣揚中國「在半導體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電路板產量已逾全球一半,中國控制著供應鏈中的關鍵原料:全球7成的矽、8成的鎢和9成7的鎵都產自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左)首趟亞洲行,與南韓總統尹錫悅(右2)一起視察三星半導體工廠。(AP)
用三星、台積電赴美設廠換美軍安全承諾?
艾利森和史密特倡議的就是美國總統拜登5月亞洲行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以及美國與台灣展開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重點:重組供應鏈的問題。
這兩位作者除了強調要趕快通過《創新與競爭法》以支援半導體業,還提出三個解方:美國應該加倍著重非先進製程產品的製造,因為先進製程產品僅佔全球半導體市場2%,非先進製程晶片則應用於從電視到坦克的廣大產品,而且這是美國業者擅長的;第三個解方是加強研究開發與製造之間的連結方面的投資提供稅收抵免。而與台灣關係最大的是第二個解方:
美國應利用對台灣和南韓政府的政治影響力,說服台積電和三星和美國晶片設計商建立合作夥伴關係,並在美國製造先進的半導體。「南韓和台灣都倚賴美國軍方的安全承諾。與高通和英偉達等美國公司合資可確保美國國防能力可以履行對兩國的承諾。」兩人主張要透過台、韓政府施力,同時在稅賦補貼上提供誘因,讓台積電和三星願意赴美生產。
其實艾利森和史密特倡議的就是美國總統拜登5月亞洲行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IPEF)」以及與台灣展開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U.S.-Taiwan Initiative on 21st-Century Trade)的重點:重組供應鏈的問題,包括增強供應鏈的靭性、保障相關技術不被競爭對手中國掌握。
今年5月日本經產省大臣萩生田光訪美,與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會談中觸及半導體合作問題。當時傳出兩國有意在最先進的2奈米以下的製程進行合作;拜登訪日本時,雷蒙多也隨行,她和萩生又再度會談。不過兩次會談後都未透露具體合作內容。當時就傳出,美國是想藉與日本合作,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
這也讓人聯想到美國在1980年代為了扶植本土半導體業者,透過《美日半導體貿易協定》的限價(日本產品售價不得低於美商務部規定)、限量(美國產品在日本市佔率提高到兩成),把日本半導體產產業徹底打垮的歷史。當年日本NEC、東芝和日立等半導體龍頭經歷的慘劇,今天會不會在台積電身上重演?
美國與台灣展開的「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的重點:重組供應鏈的問題,包括增強供應鏈的靭性、保障相關技術不被競爭對手中國掌握。(黃信維攝)
如果綜觀拜登亞洲言行、美國對日、韓、台的交涉,美國打的算盤應該不是用日、韓來保險,降低對台積電的依賴,而是希望建立一個整合美、日、台、韓的半導體產業鏈,就像艾利森和史密特的倡議的,這幾個亞洲伙伴和美國業者能在資金與技術上合作──最好能在美國合資設廠,而共同對手很明確是指向中國。
艾利森和史密特兩人對中國半導體業的進展太過誇大,其實以台積電目前的實力,不只中國落後遠遠,三星也難趕上,美日想一起合作快速超車台積電也絕非易事。美國是會把台積電「攬條條」,而非想著像40年前對付NEC、東芝一樣整垮它。
通膨怪獸稍解台韓業者赴美設廠壓力
拜登政府第一要務是抗通膨怪獸,這對11月將舉行的期中選舉影響重大;對台積電與台灣政府而言,抗通膨反衰退是用來抵擋華府施壓赴美設廠的有利理由。
美國財長葉倫為了抗通膨力主調降中國商品關稅,可見拜登政府目前第一個經濟要務是抗通膨怪獸。(美聯社)
當然,最大問題還是:台積電赴美設廠,若因為成本大增,會不會因此拖垮台積電?其實當前通膨與經濟衰退的威脅,反而暫時舒緩了台積電赴美設廠的壓力──生產成本上升、晶片價格跟著上升,下游成品當然也漲價,這更讓通膨升溫。美國財長葉倫(Janet Yellen)為了抗通膨力主調降中國商品關稅,可見拜登政府目前第一個經濟要務是抗通膨怪獸,這對11月將舉行的期中選舉影響重大,國會改選結果攸關拜登政府明年之後的施政順利與否。
(相關報導:
抵減亂象1》25%研發投抵台積電無緣享受 「護國群山條款」名不符實,科技業誰受惠?
|
更多文章
)
因此,對台積電與台灣政府而言,抗通膨反衰退是用來抵擋華府施壓赴美設廠的有利理由;而台灣政府更應以保護「世界的台積電」和整個在台灣生產鏈為理由,要求美國提供更好的軍備以及更強的安全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