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的演講中,沒有高調批評挑起貿易戰的美國美國總統川普政府。他首次提到改革開放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不僅深刻改變了中國,也深刻影響了世界。更重要的是提到,「從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到共建『一帶一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和國際金融危機作出重大貢獻,連續多年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穩定器和動力源。」
習近平強調「共建『一帶一路』倡議雖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中國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不搞封閉排他小圈子,不做凌駕於人的強買強賣。」巴西媒體把博鼇論壇稱之為「中國達沃斯」。
就在同一天,川普決定取消參加13日至14日在秘魯召開的第八屆美洲國家高峰會議,成為第一個未出席該會議的美國總統,此舉將有助中國「一帶一路」自然延伸拉美。4月13日《紐約時報》刊登了評論文章《中國在拉美峰會上填補了美國的空缺》(China Fills Trump’s Empty Seat at Latin America Summit),認為美國在拉美的真空讓中國「趁虛而入」。說中國「趁虛而入」並不完全正確,近年來中國在拉美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具有相對優勢的。
3月19-20日二十國集團(G20)財長和央行行長在阿根廷舉行,阿國財政部長杜霍夫內(Nicolás Dujovne)在會議前曾投書《金融時報》指出「雖然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基礎設施投資一直受到重視,但在許多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及我們所在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基礎設施投資的私人部門參與度在下降。」
根據麥肯錫公司的統計,近幾十年來私營部門基礎設施投資的70%都投向已開發經濟體。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和世界銀行前資深經濟學家王燕共同撰文指出「為了提高新興市場在基礎設施投資中的份額,世界需要一些願意承擔這些早期風險並等待更長時間來讓項目成熟的股權投資者來提供更多的耐心資本。」「耐心資本」(Patient Capital)泛指對投資風險有較高承受力且允許較長投資回收期(payback period)的資本,期待投資報酬率介於5~10%,非創投基金要求的35%。
拉丁美洲基礎建設投資和GDP的比例是全球較低的地區,僅高於非洲(見下圖),因此提供了中國巨大的商機。根據華府智庫威爾遜中心(Wilson Center) 研究員卡普蘭(Stephen B. Kaplan)今年2月題為「耐心資本的崛起:中國全球金融的政治經濟學」(The Rise of Patient Capital: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hinese Global Finance)的報告,「帶路倡議」(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RI)在拉美「自然延伸」的主要特色之一就是「耐心資本」。 (相關報導: 糗了!騰訊翻譯AI笑料百出,一帶一路翻成「一條公路和腰帶」,博鰲論壇場上好尷尬… | 更多文章 )

主流經濟的反思
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全球金融風暴以來,國際經濟學界就不斷對「前」主流經濟學的新自由主義及其政策處方進行反思。林毅夫和王燕在合著的《超越發展援助:在一個多極世界中重構發展合作新理念》提出的反思之一是,經合組織、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的官方發展援助定義將大型基礎設施貸款和出口買方信貸排除在外、將股權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排除在外,割裂了貿易與援助和投資的關係,導致無法運用受援方和援助方的比較優勢因此效果不佳。 反思之二是世行和貨幣基金的債務可持續性分析框架(Debt Sustainability Framework, DSF)主要的缺點在沒有把債務的不同用途區分開,是生產、投資,還是消費?它的時間期限短也不足以衡量基建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中國是以不同於華盛頓共識及新自由主義的處方進行轉型而取得巨大成功的主要國家,因此中國經濟學界總結自身經驗所引領的反思特別具參考價值,「耐心資本」則是實踐可持續和包容性結構轉型的重要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