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媽媽必備觀念:讓金錢為妳賺時間

作者當了媽媽後,金錢觀有所改變(圖/ Hillshire Farm @Unsplash)

產後繼續留在職場,不只是因為工作本身讓我很快樂,也是因為當媽媽讓我明暸,錢對我的意義,是選擇權。

生了小孩 regime shift(領域變遷)後,我的生態系整個砍掉重練, 所有資源,不管是時間或錢,都進入大混沌狀態。新的生態系能量輸出變超大,不能再用過去還是瀟灑小姐生態系的方式管理。

時間分配的衝突在上篇提過了,這篇我想談談經濟分配的衝突,和我個人當媽後金錢觀的改變,還有可以用錢降低時間衝突,最後進入正向循環。

媽媽的自由有「低消」

還沒有生小孩以前,對養小孩的經濟責任沒概念,以為只是多一個人吃飯,殊不知中產階級的孩子都是吃鈔票長大的。奶粉、尿布、衣服、玩具、推車、汽座、嬰兒床那些「東西」都還是小錢,還有可能買二手或拿恩典牌,而摸不到的東西,如孟母三遷住到治安好、學區好、有院子、離公園近的地方,以及各種教育和娛樂相關費用,才真的是燒錢。養小孩的費用也不像房貸利息可以抵稅,樣樣都是真金白銀無所遁逃。

各種花費中,跟職業婦女最直接相關的「托嬰」最是令人咋舌!美國沒有法定育嬰假,聯邦政府規定的只有最多12週留職停薪,有些大公司有三個月有薪假就非常好了,更多公司是要用自己的事病假去補。

養小孩的費用也不像房貸利息可以抵稅,樣樣都是真金白銀無所遁逃。(圖/ Alex Bodini @Unsplash)
養小孩的費用不像房貸利息可以抵稅,樣樣都是真金白銀無所遁逃。(圖/ Alex Bodini @Unsplash)

我生產的時候在聯邦機構實習,不論是學校或獎學金辦公室,都沒有學生懷孕的配套措施(如休學一年不計入博士休業年限,或保留錄取資格等等),要自己去商量不成文規定的6週無薪假,自己去申請修業年限延長看學校准不准。為了不要剛生寶寶就面臨斷糧,我產假6週還是有領薪水,但實習結束後再另外無償做6週補回去。

沒有育嬰假,托嬰就變成就業的必需品,但華府地區的托嬰中心不但天價,還排不進去,許多有名托嬰中心的等候名單都排超過一年。當我知道會被分發到哪個辦公室,就立刻去大氣海洋總署(NOAA)樓下的托兒所排隊。當時我懷孕五個月,但一直到小孩出生7個月大,我才接到通知說有位置了。換句話說,要小孩還沒受精就開天眼去排才排得到。

有沒有位子是一回事,是否負擔得了又是一個問題。在華府周邊,如果是去一般 daycare center 托嬰,費用通常每月2500美金起跳,一年就是3萬美金:相較之下,馬州最低時薪10.1美金,工作一年也不過2萬1000美金,博班津貼也比這個高一點而已。就算去家庭式的托嬰,通常每月也要1000美金出頭,但是師生比差很多。請保母費用大概兩倍,請 au pair(互惠生)費用大概介在中間,但是要有外人住家裡。

當我第一次看 Elizabeth Warren 競選影片,提到她當年找不到托嬰的窘境(約2:00處),我都忍不住哭了,因為我也是這樣!從小孩還沒出生,就馬不停蹄地在找托嬰、找保母、找學校,一直到小孩四歲的今天都是如此。

我本來是吃米不知米價的大小姐,一直不清楚錢對我的意義,以為夠花就好,但是多少才叫「夠花」我沒概念。直到當了媽媽我才領悟,托嬰費用,就是我自由的低消。 (相關報導: 當母職變成懲罰:小孩出生後,爸媽加薪差多少? 更多文章

「暫時辭職帶小孩」是男女長期薪資差距來源之一,而非「女生同齡平均薪資較低不如待在家裡」這種倒因為果的說法(圖/ Helena Lopes @Unsplash)
「暫時辭職帶小孩」是男女長期薪資差距來源之一,而非「女生同齡平均薪資較低不如待在家裡」這種倒因為果的說法(圖/ Helena Lopes @Unsplash)

離職損失的不只是薪水

看到這裡,很多人會陷入二選一的模式——如果賺的錢跟托嬰費用差不多或只多一點,不如留在家裡。但那其實只有看到當下,沒有看到後續的長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