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四畢業生的聚會,他們的導師黃老師從大一一路陪伴他們到大四,像是父親一般地照顧與提醒這屆的畢業生,如今看到他們即將畢業踏進社會,有人已經找到工作,有人準備留學,有人則往研究所進修……。這個班有本地生、港澳生與陸生,四年相處可以說有各自的小團體,卻很難得的非常珍惜他們這個班的大團體,才有520的畢展與這天的謝師聚會。
黃老師語重心長地提醒他們:黃仁勳在台大鼓勵台大畢業生跑起來,更重要的是黃仁勳談到四十年前他畢業的時候是PC大革命的時代,2023年是人工智慧AI新革命的時代,也正是你們這屆(108級)可以發揚光大的時代。黃老師自己就是AI專家,非常了解8年前迪士尼動畫師一筆一畫畫出來的作品,如今AI可以在短短幾秒就可以畫出,以往需要用標準色來彩繪的作品,如今AI可以以深度學習不斷嘗試下,畫出特殊的顏色與效果。換言之,只要懂得AI「咒語」(prompt)就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具有特色的創作。
此時謝師宴的主持人語帶感傷地表示,我們將帶著四年來所學去與機器競爭,……。黃老師馬上補充:在和AI競爭的時代,吃香的並非理工或資工設計師,AI所生成的都是人的創作延伸與改良,真正的關鍵還是「人性」與「創意」。如果一味跟著AI走就永遠跟在別人後面;你們學的是新聞、社會科學,處理的就是人的事件與人的故事,這才是你們未來競爭的真正關鍵所在,也是你們未來可以充分發揮的地方。
餐聚結束後同學與老師們拍照留念,今年的畢業生真的要面臨的是全新的挑戰,老師呢?黃老師感慨地表示,以往要上18周的課程,如今可以在1周內就全部教完,那麼接著下來,老師又該傳授學生什麼東西呢?對了!老師更需要學習與調整教學內容,「人性」與「創意」,黃老師所提的核心關鍵,如何整合融入我們未來的教學與授課內容上呢?顯然就是老師們2023年起最新的考驗與挑戰了!
(Nvidia)創辦人、執行長黃仁勳出席台大畢業典禮。(柯承惠攝)
關於人,人性與人的故事,讓我想到三位值得向她們致敬的老師:一是林文月老師(1933-2023)、二是胡台麗老師(1950-2022)、三是梁丹丰老師(1935-2021)。從疫情緊張期間一直到如今逐漸解封之際,她們三年內先後謝世,讓人對她們各自精采的人生與貢獻倍感懷念啊!
最近從美國傳來的訊息就是林文月老師的謝世。最早接觸林文月老師的就是她的翻譯的巨著《源氏物語》,那年圖書館汰舊,管理圖書的老師告知可以選書帶回家,我正好看到這部林老師翻譯的《源氏物語》,這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所寫的長篇小說,可以說是日本古典文學高峰的代表作品,在寬弘五年(1008年)後成書。林老師花了五年半時間在1978年6月譯完,在《中外文學月刊》分66期連載,再以合訂版發行,是第一本漢語譯本。那一年暑假我就穿梭在這光源氏的身世與情感糾葛之間。
(相關報導:
黃仁勳今離台,下一站是中國?《彭博》:不顧美國大打晶片戰,Nvidia依舊重視中國市場
|
更多文章
)
林文月老師談及為何會翻譯此部物語,一是在京都遊學的一年中,聽到了香港的研究生表示要翻譯此部大作,乍聽之下非常佩服這位研究生的勇氣,可是這部作品用典不少,又夾雜了不少和歌、枕詞加上行文纏綿迂迴,要想翻譯成中文的確是有難度;一是看到了才女紫式部在石山寺捕捉寫作靈感的介紹,特別前往參觀,看到紫式部的供養塔與芭焦的句碑並列,也參觀了本堂一個「源氏之間」看到正在運筆構思的紫衣女像,讓林老師「有一種莫名的感動」;一是在《中外文學》總編輯胡耀恆的懇切建議不少人想看《源氏物語》全貌下,林老師終於同意而翻譯出來,這部百萬字的長篇小說中文本才誕生下來。
對於作學問的滋味嘛!在《飲膳札記》的楔子中林老師就提到:「由於教書的關係,我有時會邀約學生到家中餐敘以了解課外的狀況。學生們爾窺見我成疊的菜單卡片,都會驚訝道:『老師做菜和作學問一樣!』……。」對林老師來說「學位論文的撰寫雖然不容易,家居生活則又令我體會到人生更具體實在的一面。於是,文字的人生與現實的人生並重。」研究不忘生活,生活不忘研究,「又由於親自烹調的緣故,宴席之上或朋友邀約,偶遇美味,便有研究、分析,而且倣而效之的衝動。所謂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其實食而弗烹亦不知其道也,凡事總要親身經歷,方得深入體會,食道蓋亦如此。」這種親身經歷體會與反覆學習的精神,好像就是我們當前高教最缺乏的一塊了!
林文月老師寫作除了學術論文外,就是翻譯,還有散文創作。但是有一本書卻是特別應提道的,那就是《青山青史--連雅堂傳》,寫她的外祖父--連雅堂先生,也是《台灣通史》的作者。林老師用這樣的態度與心情來書寫,「我幸為雅堂先生的外孫女, 得有機緣蒐集有關他為外人所不知的第一手資料。如此,庶幾令我在撰寫雅堂先生的傳記時,稍能避免過於平板偶像化,而比較能塑造出一位鮮活有血有肉的人物來。」不過林老師也注意到為親人書寫傳記時,怕流於主觀,「故而在行文之際每多引用外祖父的詩文,希望藉由他自己的文字,來引證我傳文的敘述。」
只是,林文月老師筆下連雅堂如何演講台灣從鄭成功到日本據台的史實而遭日本官吏的嚴厲制止,當年台胞是如何辛苦與屈辱度日……執政的民進黨可曾體會到雅堂先生《台灣通史》反映出的史實?可曾想到台籍慰安婦的痛楚經歷?可曾想過民眾為何會拒絕日本核食的進口?……
對於胡台麗老師,常聽到的就是台灣人類學家,紀錄片導演。不少人印象最深刻的《穿過婆家村》(Passing Through My Mother-in-law's Village)就是胡老師在1976年到1978年間,以外省籍媳婦的身分(胡老師的先生為李惠正,為東海大學美術系退休教授)到婆婆家的村落--臺中南屯劉厝村,學習台語和農村文化,並進行人類學的田野研究。除了家庭與傳統祭祀習俗紀錄以外,在此同時正逢1993年底政府規劃開闢東西向快速道路工程,面臨土地徵收的村民與被縱橫貫穿的劉厝村村落,胡老師也透過鏡頭留下拆遷之際的影像紀錄。
不過,引起我更深入注意到胡老師的卻是1988年 《矮人祭之歌》(Songs of Pasta'ay),主要原因就是在上課時學生的報告,針對了平埔族阿立祖哮海祭做了現場深度的報導,他是新聞系的學生,對於宗教族群的議題頗為關注。從公廨前尫姨主導整個阿立祖祭典,夜祭時領著身著白衣的童男童女往海邊,吟唱那凸頭騎白馬的阿立祖,打著「太上老君」旗號引領著遇海難的族人登岸脫險的故事,舞步隨著低吟的旋律形成了壯觀的哮海夜祭。
(相關報導:
黃仁勳今離台,下一站是中國?《彭博》:不顧美國大打晶片戰,Nvidia依舊重視中國市場
|
更多文章
)
至於平埔的阿立祖夜祭中,哮海的傳唱內容和阿立祖救援與對後世子孫的提醒教誨,顯然也在詞曲內每年被傳唱著。學生認真地去對比胡老師《矮人祭之歌》,發現兩者之間對於族群來源、生活與文化都從他們的祭歌中傳承下來。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平埔族的尫姨也意味著母系社會的基本結構依稀在族群中運作,儘管是後來漢化愈深,與漢人通婚也日益增多,然而這個拜壼族群的文化軌跡依舊被年輕世代傳接著。雖然隨著時間與耆老、族長或尫姨逐漸老化凋零而速流失。面對這樣的現象,胡老師和她的團隊們鍥而不捨地為原生族群們默默紀錄下聲音、影像與走過的族人足跡。為快速與大量流失的原民文化做了最真實地保留!
胡老師的作學問與追求真理的熱情可從她自己所說的這段話中看到,「…對賽夏族矮人祭歌舞祭儀「疊影」現象的分析、對祭歌歌詞的詳細記錄與譯註、…對矮人祭歌歌詞的紀錄與整理是極為艱難繁瑣的工作,但是我相信唯有經由祭歌『文本』的細密解析,再配合祭儀『文化展演』活動的實地參與觀察,我們才有堅實的資料來揭示賽夏文化記憶中特殊『疊影』現象,並有助於珍貴祭歌的傳承。當我發現賽夏文化不能以觀看單一影像的方式而必須以「疊影」概念來理解時,那種驚訝與揭密的快樂真是難以形容。」堅實的田野調查,再加上在現場的「文化展演」的觀察,還原了原民社會的原來的風貌。再加上胡老師推動的「原舞者」,構成了胡老師對台灣原民文化人類學的研究與實踐架構。
還有在看到了由原住民青年組成的「原舞者」團體,在藝文界熱心人士支持下,以藝術學院演出過的歌舞節目為基型,進行全省巡迴演出。這些原住民團員到台北演出時,「他們的聲音與動作中所流露出的濃厚原住民山林原野氣息,深深地感動了我」。
不過,胡老師也語重心長地提醒我們:「儘管我們的出發點是多麼的良善、行事是多麼的審慎、社會實踐的熱情是多麼的澎湃,但有些事的演變不是我們所能預料和掌控的。譬如,『原舞者』 經過一年多敬謹與專注的學習,1994年賽夏族矮人祭歌舞在國家劇院的演出可謂空前地成功,可是其後卻發生了讓我難以釋懷的賽夏族主祭妻子去世的事件。在難過之餘,人類學的訓練幫助我探索並反省『社會實踐』與『文化真實』之間的關係」。這對於任何政治人物來說不啻是當頭棒喝,在尊重原民的「文化真實」之際,各位政治人物,可曾想過除了要他們的選票之外,還有什麼是你們為原民做的呢?
早年在台北士林校區會與梁丹丰老師偶遇,後來她往桃園校區授課就少碰面。在她動心臟手術那年,曾和幾位老師一起去長庚醫院探望她。梁老師是學生口中媽媽型老師,對於學生關懷備至,不過對於一些特殊有天分的學生,她對這些孩子卻有另一套教法,不冷不熱地點評這些學生作品,激起學生有意向老師挑戰的「衝動」,願意向梁老師再多問一句或多說自己的想法時,梁老師才會更深一步地和他/她談,他/她的作品還可以加什麼或減什麼,可以更好一點。這讓我想起梁老師說過,儘管父親是知名畫家(梁鼎銘),父親教過很多學生,就是沒教她。對此梁老師非常感謝父親讓她懂得自己選擇、不依賴、不改變,她一甲子從未停過終身學習這些成就,都是「累積」。
有學生問她這份「灑脫磊落、自在安然」如何養成?梁老師表示,「自幼叛逆的我,自童騃接受站要有站像、坐有坐姿的嚴格訓練,即使以心猿意馬的想像力投入天馬行空的創作,寫入文中留駐畫面,也必切記『思無邪』的家訓,平日談吐,也必遠離閒居終日,言不及義的人事,如此成長的是綁手綁腳的人生路,也唯有擇善固執,勇敢向前不怯懦,才會走過曖昧容忍的試煉,走過挫折顛躓的磨礪,走到愈見輕鬆,備覺自在的豐腴!」
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不丹—樂國樂國》(2007年出版),拿到這本梁老師的 贈書,在序言〈果然樂國!〉梁老師寫下「我從小就喜歡簡單又豐富的生活,所以三十多年前就想去不丹!」「我終於去到!在七十二歲之齡,畫旅八十國三十餘載後,這僻懸世界地圖一角的『迷你』區塊,果然以今之古貌,落落大方相迎,有些旅客感覺自己是倒入時光隧道,我卻為隧道彼端珍貴的遺風大喜過望。」不丹,可以說是梁老師心中的樂土,或者該說是她的「桃花源」吧!
「累積」,從38歲起她打破了保守與傳統帶給她的束縛,上淡江大學中文系就讀的她利用寒暑假,走向世界去累積更多體驗與經歷,一直到老年。2017年3月梁老師和女兒梁銘毅聯展中寫著「走過天地的大愛慣見世變的滄桑/我們深知得未必有失未必無/我們由衷感念回甘之美的無盡藏」,梁老師一生就是「旅行在她的生活哲學裡~用一支畫筆,畫下了各國的美麗山川;各處的蒔草花卉,深受眾人所喜愛。工作室是她的秘密後花園,綠意盎然的植物;生氣蓬勃。自然中所汲取的每一分感動都在『水』、『彩』的律動下,發揮的淋漓盡致。」這應該就是那位「灑脫磊落、自在安然」的梁丹丰老師最佳寫照吧!
結語:
黃仁勳在四十年前在美國畢業時,正好面臨資訊大革命PC開始主導世界的新時代。四十年後他勉勵台灣學子在AI新時代,跑起來迎向新挑戰。在國內在民國72年(1983),四十年前鐘麗慧整理〈近30年來散文選集提要〉中列出了,『…..胡台麗的「不謝花」、朱大杻的「少女的讚頌」 ... 陳朝寶的「筆墨人生」、林文月的「持續的認眞」、 ... 梁丹丰的「美的寶藏」……」三位老師不約而同都展現她們的文采與她們對家國社會甚至世界的關懷,四十年來她們春風化雨,教導多少青春學子,而她們也努力不懈地創作與走出自己的路,如今雖然三位師接連謝世,但是她們留下的典範,我很好奇我們的學子們有誰也和她們一樣,勇於創造出自己的風格走自己的路?而如今最夯的生成式AI會如何來畫她們、寫她們呢?還有她們的故事與經歷帶來的創作,AI會怎樣表現呢?這讓我非常好奇也非常期待!
(相關報導:
黃仁勳今離台,下一站是中國?《彭博》:不顧美國大打晶片戰,Nvidia依舊重視中國市場
|
更多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