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揆調薪到30k救低薪,英政府卻一次發給年輕人40萬!名作家精闢預言台灣的慘澹未來…

賴清德院長宣布,中央政府機關未來將逐步把起薪調高至3萬元、基本工資時薪由140元上調至150元。但這些能補得了台灣的低薪黑洞嗎?(圖/賴清德@facebook)

賴清德院長宣布,中央政府機關未來將逐步把月薪低於3萬元者(政府派遣、臨時工)起薪調高至3萬元,並建議將基本工資時薪由140元上調至150元。他也強調,低薪的社會現象,蔡英文政府非常非常重視,可以想見未來搶救低薪的動作將一波一波接踵而來。

但是,這就是補貼!低薪的黑洞還未補好,財政的漏洞卻開得更大,不管是哪一個,都是債留子孫,遺害後代。而這個子孫、後代,都是我們的子女,能不憂心嗎?可是反過來想想,換成我們是當政者,還真是為難!像極了父子騎驢,怎麼做怎麼錯。

直接發給英國年輕人1萬英鎊?

雖然低薪者未必都是年輕人,不過年輕人剛進社會,低薪者居多,所以搶救低薪,等同於搶救年輕人,減少年輕人對未來的無望感,還願意努力上進,為明天奮力一搏。而低薪現象不惟台灣,全球皆然,尤其先進的歐美國家,青貧現象不遑多讓,為了搶救年輕人免於貧窮而大作戰,他們的手法甚至更為激進。

像是英國、香港,都在討論「派錢」,直接發一大筆錢給年輕人,一次止血!發多少錢?

一萬英鎊,或十萬港幣!

大約合台幣四十萬元上下!

一次發給年輕人這麼多錢,要做什麼?

為的是搶救年輕人貧窮化現象,減少世代差距,避免這一代年輕人從此失落,就像中產階級陷落一樣。

倘使採取逐年慢慢調薪,緩不濟急,企業還動不動威脅要出走,而且薪水調漲的幅度一轉眼馬上都給上升的消費指數吞噬掉,以致年輕人無感,所以大家才會討論是不是一次把錢給足了,才能真正發揮效用。不過討論歸討論,這筆錢太大,也不知道真的救了窮,還是被吃喝掉了,始終沒有定論,更遑論付諸實踐。

這一代不比上一代生活得好

青年之所以貧窮化,除了經濟成長減緩,還有財富集中、貧富懸殊所致。一如大多數歐洲發達的國家,英國的千禧世代(1981至2000年出生)被稱為「失落的一代」,比起上一個X世代(1966至1980年出生),不論個人收入及購屋能力都差很多,他們是有紀錄以來,第一個收入低於上一個世代的一代。

在同樣是30歲的年紀,英國年輕人購屋人數,僅有他們父母(嬰兒潮世代)的一半。如果沒有富爸爸或貴媽媽,不少年輕人眼看這一生都不可能有一片屋瓦可以遮風避雨,而房租卻年年飆高,逼得有識之士不得不站出來疾呼:

「這樣的差距,不能再用小修小補,非得祭出戲劇化的手法不可。」

而這個戲劇化手法,就是給一萬英鎊!若非如此,無法給年輕人一個巨大的幫助(a massive leg up),雖然未必能夠完全滿足年輕人的需要,卻或多或少提供一塊基石,扶他們一把,在起跑點上有公平的起步。

美國社會的情況也差不多!一直以來,靠著「美國夢」,美國吸引全世界的菁英移民,也奠定富足強盛的基礎。什麼是「美國夢」?就是一代比一代生活得更好,在過去的確如此,遺憾的是這個夢逐漸破滅中。 (相關報導: 跟外遇夫糾纏20年,她離婚後竟馬上「放生」最疼的女兒!背後感人理由,所有家長都該學... 更多文章

二戰過後,美國經濟起飛的時期,高達 92% 的人都比父母富裕。到了 1950 至 1970 年代,經濟成長速度雖然逐漸下滑,還是有79%的人比父母富有。但自從 1980 年之後,美國貧富差距越拉越大,到今天幾乎只有不到一半的人,有可能超越父母的經濟能力。而千禧年代出生的年輕人呢?可想而知,金融海嘯之後,這個數字正持續下滑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