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討厭小孩不聽話,老了之後卻自己叛逆!他揭發長輩內心秘密,千萬別硬碰硬

邁入老年期後,有些人也會進入叛逆期。(示意圖,非當事者/美聯社)

不想過度依賴子女,卻又期待情感上的支持,在兩種矛盾心情中不斷掙扎。

未被消化的不滿情緒

「若說我有什麼願望,那就是趁我意識還清醒的時候,不讓子女受任何的苦。如果晚上入睡,隔天一早沒有醒來,將會是我得到的最大祝福……這是我最後的願望。」

在我生下孩子、為人父母後,甚至到邁入中年之前,都認為這句話不過是隨口說出的場面話。直到現在,才明白這句話是真心誠意的期盼。

在網路新聞上,偶爾會看到一些父母拒絕任何延續性命的治療。這些父母不是被動接受死亡,而是選擇迎接死亡,這是他們渴望在有限的生命中,尋找各種其他可能、充滿哲學性的思維。究竟是什麼使他們變得如此勇敢?

從一篇採訪七十歲時尚YouTuber「米蘭奶奶」(Milanonna)一張明淑的報導(ChosunBiz)中,或許能看出其中的線索。張明淑是許多人心中溫暖的精神領袖,她曾說過:「活到這把年紀,人生其實也沒什麼。」「人生不會如你渴望的一帆風順,只能見招拆招,隨機應變。」「如果那天即將到來,那就來吧!我早已做好離開的準備。」

抱持著這種信念的人,自然無懼死亡。但並非所有老人都做了同樣的選擇。衰老通常會伴隨身體行動上的不便,身體無法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動,無形中也造成了老人的壓力。

即便如此,老人也不可能放心依賴子女,因為他們不想成為子女生活上的累贅。最終,自責的情緒越發強烈,而這些未被撲滅的憤怒火苗,便朝子女們蔓延。

步入老年,隨之而來的叛逆期

「怎麼這麼晚來?不能早點出門嗎?電話也不接,害我擔心。」

「沒事啦。」

「哪裡沒事?為什麼遲到了?」:

「喔,不要再問了啦。就玩了一下才出門,可以了吧?」

從以上的對話,能判斷兩人之間是什麼關係嗎?這樣的內容經常出現在父母和叛逆期子女的對話中。那麼,接下來對話的雙方又是什麼關係呢?

「我不想吃。」

「為什麼?是您說沒胃口,我才特地做的耶。」

「不要,我什麼時候說過想吃那種東西?」

「您多少吃一點嘛?」

「唉唷,不要煩我了。」

這是擔心年邁父母的子女與父母的對話。刪除這段對話中的敬語,重新讀一遍,各位也許會以為是青春期子女和父母的對話。有時我會在諮商室中遇到這樣的父母,他們的舉動就如同青春期子女經常表現出的反抗行為,容易因為一點小事發脾氣,或是像孩子般鬧著想給自己多拿一點東西,既直接且毫不掩飾。又或是搭地鐵、公車的時候,完全不顧大排長龍的隊伍,直接插隊。如果有人抗議,可能會發更大的脾氣,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懂得敬老尊賢。 (相關報導: 想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交往,先了解他的原生家庭!2個例子告訴你,童年經歷對感情的影響有多大 更多文章

心中的兩個聲音:理解父母矛盾的心理

這種前後不一,處處充滿矛盾的對話,稱為「雙重束縛(bind)」。也就是內在彼此牴觸的兩種聲音,以雙重束縛的形式表現出來。系統理論學家葛雷格里‧貝特森(Gregory Bateson)長期研究表面訊息與內在訊息不同的精神分裂患者,以及他們與家人的對話和互動,認為雙重束縛的出現有以下三種要素。

第一,雙方在情緒上維持重要且緊密的關係;

第二,表面意義和潛在意義必須不同;

第三,雖然雙方發現對話存在矛盾,但是受系統規範而無法抗拒,或是兩人之間存在著不可抗拒的特殊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