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尋找「高風險家庭」!新北追查1失蹤兒童 竟發現3子遭父殺害

「孤鳥家庭」又稱「高隔離家庭」,可以說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塊漏洞。(鄭力瑋繪)

「高風險家庭」意指因父母或照顧者的狀態不佳,影響到18歲以下孩童的基本生活,包括飲食、穿著、居住、就學等,這些家庭若不及早挽救,則影響孩童生活不說,下一步很有可能墜入家暴列管行列,甚至發生人命。而這類家庭若能即時地被親友、社區、政府的監視之眼看到,則資源進入後可大大降低風險,但即便政府方案頻出,總還是能聽說「孤鳥類」的家庭,孩子遭家長限制出戶,以致監督體系失去警覺,一旦出事,就是無可挽回的悲劇。

高風險家庭「六大指標」 找尋孤鳥家庭

所謂「孤鳥家庭」,又稱「高隔離家庭」,可以說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塊漏洞,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解釋,除了高風險家庭的「六大指標」存在於這樣的家庭以外,這些家庭又因隔離在社會之外,無法被看到,以致有更高的風險性。

20180310-SMG0035-風數據-六大高風險家庭指標_工作區域 1.jpg
 

若將社會監督的網絡分為三層,張錦麗解釋,第一層是家中的親戚,有沒有辦法保護小孩,其次,是社區中的民間團體,如管理員、鄰里長、遍佈的便利商店與藥局店員等,最後,才是政府體系來網住這樣的小孩。

家長讓孩子足不出戶 鄰居根本沒有發現

若以上防護網都失靈,就會讓這樣的家庭成為「孤鳥家庭」或「高隔離家庭」,而這樣的家庭樣態,可能是家長讓孩子足不出戶,或是鄰居根本沒有發現有這麼一個孩子、周邊無人通報家內情況等原因造成的。

20180102-風數據專題,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專訪。(盧逸峰攝)
新北市社會局長張錦麗表示,若防護網都失靈,就會讓這樣的家庭成為「孤鳥家庭」或「高隔離庭」。(盧逸峰攝)

「這種家庭是最危險的!」張錦麗強調,經過實證資料顯示,若這樣的家庭再結合其他失業與經濟不穩定因子,風險更高,若再結合家中主要照顧者有藥酒癮與毒癮,家庭風險就更高了,需要外界更多的時間與資源立即進入。而新北近期透過數據庫分析,能得出高風險家庭中危險因子間的關係,有了更清楚的風險家庭圖像,讓所有共同預防單位全部由「被動」化為「主動」出擊,就是要挖出那些躲在社區中,不為人知又過得不好的孩子們,杜絕下一個「邱小妹事件」的發生!

20171128-與兒權會理事長王薇君赴邱小妹妹兒虐案遺體修復現場(謝孟穎攝)
預防單位全部由「被動」化為「主動」出擊,杜絕下一個「邱小妹事件」的發生。圖為悼念邱小妹妹兒虐案。(資料照,謝孟穎攝)

新北市前副市長侯友宜,因其曾任警政署署長的背景,在這方面倒是發揮不小功用。高風險家庭中心主任解佩芳就表示,社會局發現到,在現有的社會安全網機制中,並無法發現許多孤鳥家庭中的小孩,於是,新北市從2014年底到2017年,從專案列管中發現有8個戶籍在新北的小孩找不到人,他們之中,甚至有長達10年行蹤不明者,安全堪慮。

20180102-風數據專題,訪談新北市社會局高風險家庭中心主任解佩芳。(盧逸峰攝)
高風險家庭中心主任解佩芳就表示,社會局發現到,在現有的社會安全網機制中,並無法發現許多孤鳥家庭中的小孩。(盧逸峰攝)

市府勾稽跨局處資料 透過警方找人

因此,市府先透過跨局處的內部資料庫,包括學籍、戶籍等,查找比對孩子的下落,但勾稽各個局處資料,依舊找不到,基此,「行政辦案」就得上升到副市長層級的「刑案偵辦」規格,藉由調閱車籍、通聯紀錄等相關線索,以警方辦案的敏感度來找人,而非由社工們訪查。

後經發現,這些孩子們要不是遭販嬰、棄嬰,就是遭殺害,或變造身份,被以極端手段「處理」掉了。 (相關報導: 風數據》父母在孩子面前割腕、孩子只想殺死爸媽…「高風險家庭」熱點曝光 救救身旁陰影兒童 更多文章

雲林殺3子案 從未預防注射記錄查到3子已死亡

像是去年發生的「雲林殺3子案」,新北市府政府社會局先是比對到有個孩子的戶籍在新北,按時間推算,應10幾歲了,但卻沒有預防注射記錄,也沒有就醫、就學記錄,後在跨局處會議中,侯友宜下令警方往全國各地找這位小孩,警察也為此跑花蓮找阿公詢問,花了3個月的時間,查出約莫在7、8年,這位新北列管的孩子已遭父親殺害,更令警方意外的是,孩子的爸爸共生了6個小孩,2、3、4子女都遭謀殺,5、6子女沒報戶口,爸爸便以老5、老6頂替了被殺害的哥哥姊姊身份,解開了外界看到哥、姐特別矮小的謎團,也連動找出其他孩子的悲慘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