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上執行最多死刑的國家,而台灣雖然承諾「逐步廢死」,但專家認為台灣政府沒有實質進展。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執行長到台灣參加亞洲區域研討會,他告訴DW,台灣應該加快腳步廢死,展現不同於中國的民主價值。
「亞洲廢除死刑策略研討會」週五(5月26日)在台灣登場,這個為期2天的會議由法國「共同反死刑組織」(ECPM)主辦。
ECPM執行長切努哈贊(Raphaël Chenuil-Hazan)向DW表示,台灣有言論自由,還有法治精神,而且台灣的國家人權委員會的立場非常傾向廢死,可以向外界傳遞這樣的訊息:「不要用死刑,而是要用廢死來朝好的方向走,展現出你們不像中國政府,不像習近平,而更傾向民主。」
他還說:「台灣如果維持死刑,誰知道以後會如何,誰知道以後有沒有政府或獨裁者,又會怎麼運用死刑?……從世界上很多例子可以看到,當你有機會的時候,就應該廢除死刑,才不會有一天太遲。」
台灣廢死聯盟執行長林欣怡也說,面對中國極權政府威嚇,「台灣人並不害怕」,仍然堅持民主、自由與人權價值,這一點也是兩岸不同之處。
ECPM去年在德國柏林召開3年一度的大會,今年決定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亞洲反死刑網絡(ADPAN)等組織,共同在台北舉行區域會議。林欣怡告訴DW,這是因為台灣的人權表現被外界看到,很多人對台灣有好感。
國際特赦組織2022年的全球死刑報告中,把中國形容為「全世界殺人最多的頭號劊子手」。根據該組織統計,去年全球有20國執行過死刑,包含中國、伊朗、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等國;雖然中國政府並未公開具體處決人數,但外界一般認為至少超過千人。
切努哈贊在研討會致詞時指出,雖然中國存在死刑數千年,但死刑絕非中國的「傳統」,歷史上更曾有過廢除死刑的階段。不過,在共產黨執政下,毛澤東用死刑用來鞏固政治權力、針對異議人士;在習近平時期,死刑辯論則變成「中國最重要的意識形態禁忌之一」,被認為是「宣揚西方思想」。
相較之下,台灣的死刑辯論環境相對成熟。台灣上一次執行死刑是在2020年,目前有38位死囚。雖然台灣國家人權委員會副主委王榮璋26日說,在還沒透過法律廢死之前,將「強烈要求政府暫停執行死刑」,但台灣只要有重大刑案發生,民間就會出現強烈的執行死刑聲浪。
歐洲經貿辦事處副處長馬威傑(Guillermo Martinez)與法國在台協會主任公孫孟(Jean-François Casabonne-Masonnave)26日也出席了廢死策略研討會,兩人皆肯定台灣的民主價值,並強調歐盟與法國支持台灣逐步往廢死道路前進。公孫孟直言,從他過去4年來觀察,台灣的廢死並沒有實質的大進展,而台灣最需要的是更多關於死刑存廢的公共討論。 (相關報導: 柯文哲為何被葛來儀罵「不誠實」?當五位華府「台灣通」解讀2024大選,葛來儀究竟說了什麼 | 更多文章 )
廢死的未竟之路
現階段有不少台灣人反對廢死,而台灣政府常以「民意」為由說明為何無法立即廢死。死刑也成為某些政治人物煽動選民的工具,對此,ECPM的切努哈贊回應,政治領袖應該反應現實狀況,而不是用死刑來實現政治目的。他說,有很多論點可以支持廢死,但支撐死刑背後的論點卻只有「復仇」。他認為,死刑終究無法替被害者家屬帶來真正的療癒,也無法嚇阻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