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管東管西的父母,不想乖乖順從,也不想反抗被貼「不孝」標籤,還有這一絕招!

每當父母控制你時,你是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還是爭強鬥勝?別忘了,有時當個旁觀者也不錯。(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編按:)《如果我的父母是控制狂》一書指出根據統計,美國每13個成人中,就有1個在「不健康的控制」之下長大。不健康的控制,指的是父母試圖操控孩子的飲食、穿著、言談、個人感受、金錢、人生選擇、社交生活,藉此不允許孩子發展其獨立的人格。受控的孩子,成年後,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與自由,往往背負比一般人更沉重的罪惡感及無力感...

情感上的脫離由三個要素組成:

1、旁觀2、宣示獨立3、克服與父母分開的挑戰

在健康型家庭裡,情感上的脫離是自然而然逐漸發生的。當孩子來到青春期,脫離的速度就加快了腳步。在控制型家庭裡,就算發生這種情感上的脫離,狀況也很不穩定。控制狂父母往往缺乏協助孩子獨立的技能,以致控制型家庭的孩子離家時,往往背負著沉重的情緒包袱,因為親子之間沒有辦法自然而然地分開。

就成人的發展而言,情感上和父母分開是很重要的一步。直到開始「分化」之前,你可能都不知道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對你的人生有多大的影響。我所訪談的對象描述過看清傷痛的過往、掌握自己的人生是多麼令人振奮。許多受訪者都說那種感覺就像「霧散開了」。也有一些受訪者證實,只是跳開來看就足以讓他們開始多關注自己的需求,而少把焦點放在父母身上。

別忘了,你在控制型家庭的洗腦之下成長,所以釋放自己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也別忘了,情感上的離家獨立有許多途徑和不同的步調,沒有一個最正確的辦法或最理想的速度。

情感上的脫離往往開始得很慢,就像小娃娃花上好幾個月學習走路。

你可以透過培養內在的盟友來堅定自己的信心,這個內在盟友是你內心強大的部分,總是在那裡守候著你。你也可以仰賴外在的盟友,像是給你支持的朋友、家人、治療師、老師或上師、自助團體或文學作品。

(示意圖非本人/)
情感上的離家獨立可以靠朋友。(示意圖非本人/cuncon@pixabay

小時候,你可能會用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或勝過父母等手段,讓自己遠離受到控制的痛苦。這些辦法幫助你生存下來了,但卻讓你在情感上和父母綁在一起,至今可能都還難分難解。

以下五種策略,你是否還會採取其中某一種或數種來應付父母?

順從:你尋求最沒有阻力的一條路,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做,或按照你認為他們想要的方式去做,即使必須違背自己的意願。

反抗:你尋求阻力最大的一條路,為免受到控制,硬是跟父母唱反調,即使這種反抗會為你帶來傷害。

分散注意力:你會轉移話題或輕描淡寫地帶過,而不會直接面對父母的控制,即使這麼做降低了你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

自我隔離:你用睡覺、做白日夢或讓人上癮的東西來麻痺自己,或者和父母避不見面,而不去面對父母的控制所造成的威脅,就算你因此失去自我、精神委靡。

爭強好勝:在父母身邊時,你不由自主地控制自己或父母,即使這麼做徒增你的壓力。

身為成年人,除了順從、反抗、分散注意力、自我隔離或爭強好勝之外,你還有更多的選擇。「旁觀」就是很可貴的第一步。 (相關報導: 父母努力賺錢,把孩子送出國念書,降落傘小孩成了菁英,卻忽略人格中重要的養分… 更多文章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面對父母的控制,你採取哪些應對方式?(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在情感上當個旁觀者

情感上的脫離,從跳開來旁觀開始。這意味著觀察你的父母、他們對你的影響,以及你對他們的回應。儘管許多控制型家庭都有非得做點什麼不可的傾向,但在一段糾結的關係中,一開始要做的常常最好是單純觀察而已。(延伸閱讀:「不行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