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靖觀點:艾森豪訪台共軍砲擊金門,國軍奉命不反擊

「艾森豪總統在1961年卸任前,來到亞洲訪問,所到之處都惹出不少麻煩⋯⋯」圖為故總統蔣中正於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訪華時握手留影(國史館提供)

艾森豪總統在1961年卸任前,來到亞洲訪問,所到之處都惹出不少麻煩,艾森豪來台前,共軍開始對金門外島持續砲擊,尤其是艾森豪抵達與離開的那兩天,共軍猛烈砲擊金門的程度,被當時台北報紙稱比八二三砲戰還要嚴重。艾森豪原本要去日本訪問,但因為美日安保條約簽訂造成日本政局混亂,顧慮安全問題,日本政府敦請艾森豪推遲訪問,艾森豪走到哪裡,麻煩動亂就到哪裡。

艾森豪是在1960年的6月17日到19日三天訪問台北,這一年恰巧也是蔣中正剛剛就任第三任總統,艾森豪的到訪,正是蔣中正非常迫切需要的政治背書,因為蔣中正的第三任任期,有政治與法律上的爭議,雖然這是在內戰造成國家分裂的陰影之下的特殊現象,但是蔣中正在台統治的合法地位,仍然需要國際社會的認可,艾森豪與蔣中正在台會面,給足了國府面子,這也是冷戰時期兩岸軍事對峙的特殊現象,之後蔣中正又分別在1966年、1972年續任總統,在1974年病逝。

然而,1960年6月艾森豪來到亞洲之前,亞洲局勢動盪不安,中南半島在北越的軍事滲透與南越政局混亂下,前景混沌不明。南韓才因為幾個月前,南韓才因美國幕後策動鼓吹政治動亂,迫使當選連任的李承晚總統下台,南韓的政府體制也在美國大使館介入之下,修改為總理制,可惜南韓政局依舊混亂,不久朴正熙發動政變,又將韓國改為總統制。

日本因為與美國簽訂安保條約,引發日本左派政治勢力的強烈反彈,造成日本政局動盪不安,艾森豪訪問日本的先遣小組還遭到日人嚴重抗議,受困無法脫離,最後由美軍派直升機解救脫困。日本政府為了緩和內部混亂,只好請託艾森豪推辭訪問日本。

先前在1958年曾發生金門八二三砲戰,大家仍記憶猶新,艾森豪訪問台灣前,共軍雖然仍保持單打雙不打,但對金門外島砲擊的強度,卻逐漸增加,尤其艾森豪抵達台灣與離開台灣那兩天,剛好是6月17日與19日,共軍刻意提高射擊強度與密度,對金門造成很大的危害,但是在國府刻意凸顯艾森豪訪華的政治意涵,淡化共軍的軍事干擾下,嚴令金門守軍不能任意還擊,以免擴大事端,國府所思所念,就是不要讓金門砲擊戰事擴大,影響到艾森豪可能因此動亂,取消訪問台灣,因為艾森豪到台北會見蔣中正,是國府迫切需要的政治背書。

從當時的媒體報導可以發現,艾森豪抵達台北前,台北開始各項籌備歡迎工作,但是金門遭到共軍砲擊的情況,明明有逐漸升高強度的現象,當時聯合報雖以頭版刊登,但篇幅不大,僅僅告知金門遭共軍砲擊情況嚴重,其他都是台灣當局熱烈歡迎艾森豪的報導。不過,在美國駐華武官的觀察看來,這次共軍砲擊金門,與一般砲擊造成的日常生活干擾並不一樣,是有相當的特殊意義,美國中央情報局還特別編寫的對共軍砲擊金門的分析報告。 (相關報導: 高靖觀點:國史館端出的「二二八達姆彈」是誤解還是扭曲? 更多文章

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共軍分別在兩天總共射擊了17萬多發砲彈到金門,可見當時砲戰猛烈,絕不下於八二三砲戰過程中的某一兩天的情況,但是國府上下忙於接待艾森豪,並無八二三砲戰當時手忙腳亂,拙於應變的狀況⋯⋯」圖為民國47年的八二三砲戰(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美國中情局在1960年6月25日的報告中指出,艾森豪總統6月17日訪問台灣的前夕,儘管國府官員否認,但是國府為了鼓舞部隊士氣,在金門的砲兵部隊對共軍進行了1318發的報復射擊。國府官員只有選擇性地承認6月19日曾對共軍有反擊。台灣當局與美方有默契,6月19日的反擊必須等到艾森豪總統專機升空後,才可以開始。蔣經國在機場歡送儀式時,曾向美國官員對於過早對共軍進行反擊,表達了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