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全國兩會」展開序幕,這將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去年10月的中共十九大之後,第一次召開國家級的行政與立法會議,將聚焦修憲、領導人換屆、機構改革及國內諸如脫貧、醫改、教改、反腐、經濟發展等重大民生議題,吸引來自境外1000多名記者飛到北京採訪。3日下午,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於北京開幕,將由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進行常委會的工作報告。
全國兩會是「政治協商會議」(政協)與「人民大表大會」(人大)的簡稱。前者是參政議政的機構,目的在讓共產黨之外的民主黨派、無黨派及團體等參政議政、黨派間協商、監督,委員會到各地調研、反映民情,做出提案送交人大立法,而人大相當於立法單位,在接收中共黨中央及政協的提案後,經討論後立法,達到中國大陸所謂的「中國式民主」,兩會開會期間,由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來的政協委員2100多位,及人大代表2000多位匯聚北京,進行為期約20天的會議,3日政協開幕、5日人大開幕,至會議結束前,北京全城高度戒備,武警、公安隨處可見,地鐵站及飯店,可見過安檢、搜包的環節。
今年是鄧小平於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的40周年
今年兩會是繼去年中共十九大、由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完全當家後的首次年度兩會,聚焦修憲議題,包括習近平是否將行領導人終身制;現行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是否更換;為提升現代化治理體系的黨及國家機構大幅改革;其他諸如脫貧、醫改、教改、社會保障、反腐、經濟增長、住房等重大民生相關議題。
更進一步,今年還是鄧小平於1978年宣布改革開放的40周年,對於農村振興的進一步舉措,也是兩會期間來自各地代表的討論內容,兩會期間,吸引全球1000多位境外記者匯聚北京採訪。

政協委員2100人 台灣亦派代表
今天下午,是全國政協開幕式,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進行常委會的工作報告,政協委員有2100人,由協商推薦出的34個界別人士組成,共黨僅佔99人,其餘均為非共黨人士,包括8個民主黨派、無黨派、人民團體、少數民族,台港澳代表、歸國僑胞代表等,台灣也有代表在其中,另有特殊職業界別代表,如教育界、體育界、醫藥衛生界、新聞出版界等各數十名代表。
而所謂政協委員在法定上的「參政議政」,落實在具體上,可以做些什麼事情呢?在2日下午的政協開幕前記者會上,就關於教育改革、給學子減輕學業壓力的問題上,發言人王國慶歸納委員們的意見,他說,政協委員考察時瞭解到,有孩子做作業到晚上9、10、11點,且根據綜合統計,中國學生課外寫作業時間平均2.82小時,超過全球平均水平的3倍。

這就是委員對問題的客觀認識,隨後委員認爲,應「以制度創新形成學生減負的長效機制,合理設計學生作業的內容與時間」,這就相當於形成解方方向,若能進一步做成提案,就有機會在後續的全國人大立法工作中完成,不過,送交人大的議案未必會立法,有前例顯示,人大可能不同意政協所提提案,以致無法完成立法。
王國慶:過去有6600多萬人口穩定脫貧
此外,政協委員的工作還例如,針對中國部分地區還存在的貧困問題進行解決,王國慶說,過去有6600多萬人口穩定脫貧,為了繼續掌握實情,政協常委會由100多位委員,到全國75個貧困縣,開展了4個月的調研,微服私訪,了解到剛脫貧的地方深怕又返貧,也有委員瞭解到地方政府負擔太重、檢查考核過於繁重的問題,委員們共做了40多份報告,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言,作為人大的立法依據,而這也是廣大土地上的中國大陸官方,考察各地實際情況的方式。 (相關報導: 風評:中美貿易戰中台灣的風險─註定難逃的影響 | 更多文章 )

再舉一例,政協委員也可以接收民間企業的提案建議,像是中國全國工商聯,在本次兩會前,就向全國政協提出推進稅制改革的方案,建議個稅起徵點從目前的3500元提到7000元,並提高個人自行納稅申報起徵點,由12萬元人民幣提升至24萬元,取消印花稅,也建議降低企業所得稅率為15-20%,提升中國企業在全球的競爭力,且工商聯還在給政協的建議中提到,當前的中國稅制面臨歐美大幅減稅、國內稅制改革緩慢的雙重壓力,等於是在向國家反應情況,作為共產黨及政府決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