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賴清德說「房價有在跌」一樣,說年輕人不愛賴神,並不是很精確,賴清德的年輕人支持度在各項民調中並非敬陪末座,所謂年輕人不挺賴清德,其實是和柯文哲及蔡英文相比而來的評價,然而,「革命總是吞噬自己的孩子」,年輕人對極可能當選的候選人保持適當的距離,並不是一件壞事。
賴清德及團隊近來可說是使出全力在爭取年輕人,到目前為止成效不彰,連年輕人的眼球都還沒有爭取到,YT成立近二周才破二萬人訂閱,在野黨駕輕就熟的社群媒體,賴團隊操作起來卻是生硬不自然,成為國民黨名嘴嘲笑的談資,國民黨其實也沒有笑人的本錢,如果將溝通分成意願、工具(形式)或內容三部分,賴清德至少有強烈的意圖去爭取年輕人,國民黨遠遠不如,到現在還看不出他們跟年輕人溝通的誠意甚或勇氣;賴清德溝通的問題出在工具和內容,當然,這不只是他個人的難題,其實是整個民進黨的問題。
先以影音而言,短影音形式確實吸收年輕人最好的形式,拜登政府本有意以國安理由禁止以短影音取勝的中國抖音海外版TikTok, 但TikTok深受美國年輕人歡迎(4成5美國青少年使用),民主黨因此不敢動手;在台灣,包括短影音在內的社群平台影音,除了較受年輕人喜歡外,也偶然的帶有一種「反抗」意涵,主要是民進黨政府二次執政以來,動用手中龐大資源拉攏媒體,原該是獨立機關的NCC 卻挾上意管控媒體,中天撤照和鏡電視上架背後都有政治操作痕跡,多數媒體都要看NCC臉色,言論市場一面倒,因此進入門檻低、相對管制低的YOUTUBE才會成為某種「政治異議」的平台,例如中天被撤照後只能轉為經營YT,主台目前就有三百萬的訂閱數,不管中天有多大的爭議,NCC的獨斷作為就讓中天爭營YT有了抗爭當道的意涵。更重要的是對一般較無社會資源的年輕世代而言,經營YT等等影音,未必被關注,也未必能獲利,但至少是一個發聲管道,而這正是最根本的表意自由。
賴清德在社群媒體不吃香,其實對他的選情無關宏旨,因為綠營在主流媒體佔壓倒性優勢,賴清德不用太擔心聲量及宣傳效果,然而佔有媒體優勢,卻未必真的有能力溝通,因為溝通的核心是紮實的內容,溝通內容有沒有到位,也會反過來影響影音社群的擴散;例如,賴清德之前喝全糖飲料引發爭議,「吃播」也未在網路上走紅,這些網路操作令人想起之前蔡英文一度在過年期間丟出的「香菜梗」,靠著眾網紅接力帶動不小聲量,蔡英文可以,為何賴清德不能?真正的關鍵不在賴清德的「人設」放不開,而在於這種網紅操作有時而窮,當年輕人面臨的是不確定的未來這樣的生存問題時,國家領導人卻忙著裝可愛,就很難得到年輕人的共鳴,因為這某種方面是逃避問題的方式。 (相關報導: 曝侯友宜要贏須先過2關卡 郭正亮上《下班瀚你聊》酸賴清德:文宣不如蔡英文 | 更多文章 )
賴清德5月16日到政大參加「青年與主席有約」活動,學生表明是要來問國政的,賴清德也終於有機會闡述治國理念,而不再只是造勢場合對同溫層宣揚的政治語言,但就總統規格而言,這場對談顯然只是差強人意;例如,賴清德重申,民進黨的主張是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為了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民進黨相當贊成推動兩岸的合作交流。但他也表示,目前在野黨所主張的兩岸和平,是期望依靠承認九二共識,走回一中的舊框架。他認為如此一來,台灣的主權就沒有了,這不會是真正的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