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習近平號召全國「反間諜」 不僅打壓外國人,中國人也當心被抓小辮子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聯社)

光是揭露中國內部不為外人所知的事實,就可能觸犯《反間諜法》。

在疫情解封後,中國當局積極吸引外企高層重返中國,這本應是外資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重拾信心的機會,但中國政府近來以國家安全為由,擴大《反間諜法》的適用範圍,突然搜查外企駐中國的辦公室,已經讓外國商界緊張、擔憂。

美國外交界重量級刊物《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副編輯帕默(James Palmer)分析指出,針對外國企業的專制行為,不僅可能嚇跑投資者,也會傷害到積極吸引外國投資的地方政府。中國許多省政府正面臨現金流短缺和嚴重負債,肯定希望增加稅收和提高GDP數字,它們的利益與國安機構發生衝突,因為聽從習近平指令的國安機構沒有理由關心經濟成長。

報導中國宗教自由和人權狀況的網路雜誌《寒冬》指出,根據中國新通過的《反間諜法》規定,任何人若協助向國外報導中共不滿意的新聞,都可能被視為「間諜」,這也包括《寒冬》的記者在內。

中國51連假人潮。(AP)
中國民眾。(AP)

大動作打壓外國人,為什麼?

8日,總部位於上海的全球商業諮詢公司凱盛(Capvision Partners)在中國多地的辦公室遭到突襲搜查。當局晚間發佈通報,指控凱盛為「境外情報機構幫凶」,員工為海外機構提供涉及軍機等敏感內容的諮詢服務,對中國國家安全「構成重大風險」,因此展開調查。

此前其他諮詢公司也面臨類似麻煩。美國諮詢公司貝恩(Bain & Company)4月下旬指出,中國國安人員來到貝恩上海分公司,對其員工進行問話,並拿走電腦、手機。專門從事企業調查的美企美思明智集團(Mintz Group)3月下旬也稱,中國官員突襲其北京辦公室,5名中國籍員工遭到拘留。中國外交部當時回應稱,美思明智涉嫌從事「非法商業活動」。

《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副編輯帕默指出,良好的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包括深入了解當地網站,揭露當地合作夥伴謊報條件,區分事實與捏造,並與行業參與者對話。在做決策之前,透過諮詢與顧問公司的盡職調查,以弄清不可靠的統計數據是常見做法,但現在這麼做更有可能被中國當局視為間諜活動。

一位在香港的凱盛前客戶告訴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凱盛去年末就遭受過突擊搜查,「每個人都很擔心,(諮詢產業)的情況越來越糟。」上海美國商會(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in Shanghai)會長鄭藝(Eric Zheng)9日表示:「如果當局能更清楚地界定,公司可以或不可以進行盡職調查的領域,將會有所幫助。」

比亞迪在上海車展上展出的車輛。(美聯社)
比亞迪在上海車展上展出的車輛。(美聯社)

《紐約時報》(NYT)指出,受到中國國安調查的機構包括國際諮詢和顧問公司,外國投資者擔心,當局也許正試圖阻止這些公司獲取有關中國市場、競爭對手和潛在交易的真實訊息。這也似乎反映習近平對國家安全的執著,欲防止敏感訊息流向外國政府和投資者。 (相關報導: 這個核武國家面臨暴力動盪!巴基斯坦前總理汗恩被軍方帶走,引爆全國大規模抗爭 更多文章

美國諮詢公司似乎尤其引起中國國家安全部門的注意,這些公司遭盤問業務內容,以及與美國駐中國大使館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