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家觀點》川普稅改是最大民粹成果,是良藥還是毒藥?

美國總統川普的稅改政策於去年通過。(資料照,美聯社)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在2017年底扮演聖誕老人,宣布《減稅及工作法案》( The Tax Cuts and Jobs Act),並宣稱這是送給美國中產階級最棒聖誕禮物之一。究竟能為美國經濟注入強心針,還是市場的黑天鵝?

從美國歷史來看,連同川普此次減稅,共有三次稅改方案,前兩次分別是1980年代的雷根(Ronald Reagan)總統與2001年的小雷根稅改要從當時的民粹主義背景下說起,從經濟層面來看,1929年發生全球經濟大恐慌後,美國經濟也陷入長期蕭條,到了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造成的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經歷嚴重的通貨膨脹,再加上美國蘇聯日益升高的冷戰威脅與美國對台灣、日本等貿易逆差等,讓整體經濟雪上加霜。 1980年代美國總統大選時,當時消費者通膨率高達 13%,雷根問選民:「你們比四年前過得更好嗎?」用這句話打敗競選連任的卡特總統。這種訴諸人民對現有體制的反撲即被稱為民粹主義(populism)。

以拉佛曲線出發 降低稅率以增加稅收

雷根上台提出以供給面經濟學(Supply-Side Economics)的四大經濟政策,包括減少政府開銷降低財政赤字、降低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減少政府對經濟干預,以及嚴格控制貨幣供應量以減少通貨膨脹等。雷根引用拉佛曲線(Laffer curve)邊際效率的理論,稅率和稅收的關係並不是純然直線,剛開始隨著稅率提高,稅收固然會增加,但當稅率上升到一定水準後,會影響工作意願,稅收非但不會增加,反而隨之減少。在1981至1985年擔任雷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預算局(OMB)局長大衛‧史考曼(David Stockman)即在回憶錄裡說道,雷根在第二次大戰期間從事電影工作,戰時的所得稅率為90%,只要拍攝四部電影,就必須以所得稅的最高稅率課稅,因此拍到第三部後,大家寧可度假也不願拍片;因為拍四部課稅後的收入,比拍三部的收入還少。

雷根認為,透過減稅可以提高工作誘因,不但提高個人所得,也進一步藉此增加稅收,當時美國的邊際稅率已經高達70%,已超過限度,必須重新設計適當的稅率,才能課到較好的財政收入。

當選後雷根展開全面減稅,多次降低個人所得稅,第一次即是將最高與最低的稅率分別是由70%、14%降到50%與11%。後來又在1986年推出第二波降稅政策,再把個人所得最高稅率從50%調降至28%,尤其是特別富裕階層的所得稅平均降低16%。雷根認為,稅率全面下降固然會引起總稅收減少,但富人所繳納的稅收卻會增加,主要因為這群人通常適用最高稅率,該群課最高稅率的人,降低其稅率可以增加稅收。在企業層面,資本利得稅從46%調降至34%。

雷根經濟學成敗難論定  短期雖無效長期有助創新

雷根採取供給面經濟學刺激消費支出同時也增加就業機會,逐步協助美國走出經濟衰退陰霾,因而被後人稱之為「雷根經濟學」(Reaganomics)。然而,雷根稅改後,美國稅收並沒有因此跟著增加,導致政府沒有足夠稅收來支應,發生鉅額的財政赤字。根據統計,雷根上台上前公共債務占GDP(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由1979年的26.1%暴增至1986年的41.2%,使得雷根第二任任期的美國經濟遭逢重大災難,這也讓雷根經濟學被譏為巫毒經濟學(voodoo economics,比喻以擴張赤字來預支國家經濟就像是吸食毒品一般)。Murray Weidenbaum(雷根第一位經濟顧問,2014年過世)曾為雷根捍衛解釋,赤字主因來自於民主黨控制國會,支出結構不能減少消費性支出,增加投資性支出,導致貿易赤字嚴重,難以於短期內改善,必須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與長期保護智慧財產權才能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