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取暖

取暖是非常無益的舉動,一方面浪費自己時間,另一方面也會讓自己一直陷在困境中出不來。(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很多網友會到版上來問些問題。無論那是關於專案管理、組織規則、PMIS、甚至是愛情或是生涯規劃的問題,我們都會秉持著客觀的立場,盡量就有限的資訊做分析,並理性地告訴讀者我們的看法或建議。

當然,不敢說那些建議就一定正確無誤,但都是「若我們自己在那情境中會採取的動作或規劃」。就算不十分完美,但至少是肺腑之言。

不過久而久之,我發現很多網友來發問,其實並非是想解決問題。而僅是想來取暖——並不是需要別人指點方向,而是渴望別人的同情。我之所以特別寫現在這麼一篇文章,就是想要跟大家就「取暖」這件事情談一下我個人的「偏見」。

首先,我要先說,取暖是非常無益的一個舉動。一方面浪費自己時間,另一方面也是個會讓自己一直陷在困境中出不來的關鍵因素。我非常不希望大家這麼做。

雖然這樣講可能有些傷人,但我甚至會用一個非常不太好聽的字眼來形容取暖:「取暖等於心理上的Masturbation(自慰)」。生理上的Masturbation我還可以理解與認同,但心理上的我就極度不以為然了。所以呢,我在面對取暖文時其實會滿冷酷無情的。一般在版上問問題的,我會盡力回答;就算是踢館挑釁的我也會盡量中立的回覆。但一旦察覺當事人只是需要溫暖,需要別人對他們說 : 「你是對的,別人才是壞人!」 那我可能就會放著不管了。

主要是因為,我覺得此風不可長。

就算在那件事情上當事人是對的;就算他抱怨的情人、老闆、父母、社會、老公老婆多十惡不赦,我也不會表示同情與認同的。因為,就任何問題而言,該要解決的是問題本身,跟對錯其實毫無關係。

以最常有人問的感情問題而言,當事人可能是受害者、也可能僅是自作孽。但這重要嗎?就算我覺得當事人是對的、是受害者,難道他/她的情人就會回來低頭認錯嗎?職場議題也是一樣,就算當事人確實是被老闆或是同事欺負,那我同意他們是壞人,難道明天起他/她的職場環境就會變成如宗教聚會一樣大家相親相愛嗎?當然都是不可能的。既然如此,那又何必刻意去探討誰對誰錯呢?

尤其,人越是執著於「我很可憐」,「我是對的」,「我付出很多卻不被感激」,只會讓當事人更陷在那種情緒中出不來。所以既然大家貼文是需要找人幫忙「解決問題」,那我首先就不會也不可露出任何同情。同情,只是害了大家。就算有人忍不住希望取暖,那最好得知道「這裡可是沒有溫暖這東西的」。真需要鄉民同情的,恐怕最好去PTT或是Mobile01吧!

好吧,我也不是不理解取暖這件事情對當事人的心理價值。畢竟每個人遭遇問題時,第一的反應都是「否認與抗拒」。這反應的原因在於人的心理需要鞏固強力的「自我形象」(Self-Image)。 而這需求往往比任何其他東西更優先,這也造成人們會在很多行為上展現出非常的不理性。明明放下、淡然、與走出來才是對自己最好。但是在鞏固自我形象這需求下,人會抱持著那個故事,一遍一遍希望別人來「肯定自己」。 (相關報導: 為什麼人們總愛回憶過去?別被大腦騙了,英國心理學家建議每周「懷念」別超過3次 更多文章

(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每個人遭遇問題時,第一的反應都是「否認與抗拒」。(示意圖非本人/翻攝自youtube

這在失戀故事上是這樣,這在工作的不愉快上也是這樣。這也造成很多人雖然不滿現況,卻就只是邊抱怨、邊繼續留在那不滿環境中十年、二十年。他們靠著別人的認同,就又說服自己還是不要變動的好。但留得越久,人將越難脫出。因為人會越來越難對自己交代過去整段的沉沒成本。換言之,一開始就沒勇氣自我面對的人,十年二十年後只會帶著更強的委屈、更咬牙想證明「自己是對的」。人生若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沒錯、自己是好人、自己很委屈,這還有甚麼意思呢?所謂幸福、所謂成功,不都在這證明過程中犧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