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進烏克蘭》槍林彈雨下的氣定神閒!烏軍:一旦拿起武器,我們就會團結

進入草叢探察的烏克蘭士兵要長期忍受蚊叮蟲咬的不適、悶熱潮濕的天氣與曝曬,躲藏在隱密處定點監視,每次花費幾個小時,或是好幾天。(Daniel S. Y. Ceng攝)

「走走走,趕快,他們往這裡炸了!」駐頓內次克(Donetsk)的烏克蘭籍情報軍人Maxim巡查地區時,幾枚俄軍砲彈擊中近在咫尺之地,他連忙喝令同袍與記者上車逃離。

莫斯科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半島後,親俄分子同年武裝割據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即頓巴斯地區),宣布成立2個不獲國際公認的「人民共和國」,自此與烏克蘭軍隊爆發內戰,死亡數千。

20220523-烏克蘭軍人。(Daniel S. Y. Ceng攝)
莫斯科2014年入侵克里米亞半島後,親俄分子同年武裝占領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圖為烏克蘭軍人。(Daniel S. Y. Ceng攝)

儘管有停火協議,以及德、法、烏、俄簽訂《新明斯克協議》等外力介入,頓巴斯武裝分子與烏軍交火持續。直至2022年2月21日,俄國承認「兩國」獨立,24日正式進攻烏克蘭,局勢再次劇變。

5月15日,俄軍入侵第81天。烏克蘭軍人Maxim在聶伯城(Dnipro)執行秘密任務後,特別准許記者跟隨他的小隊,返回頓內次克。

他已進駐當地7年多,軍團約有40人,各司其職;蒐集敵軍活動與損傷情報為他的主責。

20220523-烏克蘭軍人深入灰色地帶巡查。(Daniel S. Y. Ceng攝)
烏克蘭軍人Maxim軍團約有40人,各司其職;蒐集敵軍活動與損傷情報為他的主責。(Daniel S. Y. Ceng攝)

200多公里的旅途上,戰事緊張氣氛明顯。多輛隱藏車牌號碼、拉下帆布,疑似運送軍人的6輪卡車、載著烏軍戰車的平板架貨車往返頓巴斯。但為了避免揭露軍方運輸蹤跡,Maxim婉拒記者拍攝要求。

烏克蘭居民放置仿製墓碑 拿馬桶祭祀普京

來到某路段,一個中央分隔島上可見「去納粹化」跡象。烏克蘭居民在該處放置仿製墓碑,上面刻有俄羅斯總統普京肖像、生日和入侵烏國日期,周邊則堆滿廢棄洗衣機、馬桶等「孝敬物」。

20220523-烏克蘭居民在該處放置仿製墓碑,上面刻有俄羅斯總統普京肖像、生日和入侵烏國日期,周邊則堆滿廢棄洗衣機、馬桶等「孝敬物」。(Daniel S. Y. Ceng攝)
烏克蘭居民放置仿製墓碑,上面刻有俄羅斯總統普京肖像、生日和入侵烏國日期,周邊則堆滿廢棄洗衣機、馬桶等「孝敬物」。(Daniel S. Y. Ceng攝)

「人民以幽默與諷刺方式,應對入侵者暴行。這是附近的新地標,你可以拍個照留念。」Maxim笑道。

頓內次克是工業重鎮,由冶金、煤炭、農業與鋼鐵製造等領域組成。由於接壤俄羅斯,當地居民主要使用俄語;普京也以此為由,認為「烏克蘭從未擁有真實的國家地位、烏俄2族為同一民族。」

2020年《華盛頓郵報》委託調查公司進行的隨機問卷調查發現,由分離主義分子部分掌控的頓內次克與盧甘斯克,超過一半人認為區域應納入俄羅斯領土。

但情報小隊成員Gazon認為,俄羅斯「總是展現納粹帝國主義,嘗試將烏克蘭變成殖民地,把烏克蘭人洗腦,欺凌烏克蘭人」,而普京今年入侵烏國時所指的「去納粹化」,「根本是一派胡言」。

5月17日,俄國入侵第83天,Maxim與隊員深入灰色地帶巡查。

擠在蘇聯式迷你轎車,開在凸凹不平路段,窗外一片片農田,被炸出一個個大洞,有些被火嚴重燒焦無法種植,路旁留有插進泥土的未爆彈。

老人牽男童 伴隨「砲彈交響樂」走在瓦礫間

經過一棟棟冷清大樓,外牆布滿炸彈挖開的不規則的洞與焚燒痕跡;街上則有1位年邁男子牽著年幼男童,伴隨「砲彈交響樂」,走在瓦礫與碎片之間。

在住宅區殘破不堪的生鮮市場,以往穿插在蔬菜與肉類之間的緊密人流不再。剩下的是爆炸碎片、凌亂與卡在商店閘門上的飛彈彈頭。

習慣也許會令人麻木,但危機總會使人清醒。

駛過某村落十字路口時,Maxim發現5月中旬飛彈造成的「新鮮」大坑。他冒著生命危險與隊員下車,檢查當中是否有其他爆炸物或地雷,並記錄位置。 (相關報導: 前進烏克蘭》這裡躺著我最愛的人!遺族淚祭陣亡戰士:耗盡最後一滴血也要抗俄 更多文章

20220523-烏克蘭軍人發現5月中旬飛彈造成的「新鮮」大坑。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下車,檢查當中是否有其他爆炸物或地雷,並記錄位置。(Daniel S. Y. Ceng攝)
烏克蘭軍人發現5月中旬飛彈造成的「新鮮」大坑。隊員冒著生命危險下車,檢查當中是否有其他爆炸物或地雷,並記錄位置。(Daniel S. Y. Ceng攝)

不到2分鐘,渺無人煙的空間,突然被一陣呼嘯聲漸漸填滿,緊接的是巨大爆炸聲「轟轟隆隆」,震動傳至腳底,這是俄軍向我們發出的威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