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剛剛結束的東京奧運會因比賽場館的沉寂令人印象深刻,那麼隨後將舉辦的北京冬奧會將另有特點——它正逐漸被高分貝政治旋律所主導。
2022年北京冬奧會的開幕式定於2月4日在被稱作「鳥巢」的國家體育場舉行,2008年的北京夏季奧運會也是在這裏拉開了帷幕。新冠疫情迫使東京推遲了一年才舉行夏季奧運會,目前距離北京冬奧會開幕只有六個月,為有史以來冬夏奧運會間隔時間最短的一次。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目前還不太清楚北京冬奧會的組織方將如何處理疫情相關問題,而這類麻煩讓東京在過去幾個月花了極大力氣來應對。東京奧運會禁止觀眾入場,並對外國訪客的行動施加了前所未有的限制。隨著北京冬奧會日益臨近,中國組織方對於門票銷售、訪客規定和隔離措施幾乎還沒有作出任何說明。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7月曾表示,中方有充分信心順利接棒東京的成功經驗,同國際社會一道,傳承和發揚奧林匹克精神,辦成「一屆簡約、安全、精彩的奧運盛會。」通過嚴格的邊境管制和本土封鎖舉措,中國一年多裡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住了疫情,但目前正與德爾塔(Delta)變種病毒引發的一系列本土疫情作鬥爭。
2022年北京冬奧會與東京奧運會間隔時間僅半年。中國體育代表團在東京奧運會上表現出色,摘得38枚金牌,僅比位居金牌榜首的美國少一枚。中國的總獎牌數為88枚,同樣緊隨美國位居獎牌榜第二。中國的獎牌主要集中在跳水、體操和射擊等傳統優勢項目上。
可是,這些成績時而因網上爆發的民族主義情緒蒙上陰影,這樣的情緒甚至一度出現在領獎台上。
東京奧運會首枚金牌的得主、中國神槍手楊倩在社交媒體上發布的一則舊帖曾在網上遭到中國民族主義者指責。楊倩之前在該帖子中曬出了自己收藏的耐吉(Nike)鞋,而耐吉因其稱將出於強迫勞動問題停止從新疆地區採購棉花,在中國成了抵制對象。
2021年7月31日,東京奧運,台灣羽球男雙史上最強組合王齊麟與李洋勇奪金牌。(美聯社)
中國民族主義者還抨擊了兩名來自台灣的羽毛球運動員。他們在羽毛球男雙決賽中擊敗中國隊選手,贏得中華台北隊有史以來第一枚羽毛球金牌。其中一名奪金選手在Facebook上發貼稱,這份榮耀「獻給我的國家——台灣。」台灣是一個實行民主制度的自治島嶼,北京方面一直稱台灣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但台灣在奧運會上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並使用特殊的奧林匹克旗幟。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民族主義情緒愈發高漲,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在新冠疫情和人權等議題上發生了衝突。這樣的背景下,北京冬奧會勢必將迎來圍繞政治緊張局勢的喧囂雜音。中國隊在東京奧運會上的表現被火藥味十足的氣氛包圍,這隻能強化人們對北京冬奧會將被政治化的預判。
2021080-中國14歲女孩全紅嬋5日奪下東京奧運女子跳水10公尺跳台項目金牌。(美聯社)
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政治學家曾銳生(Steve Tsang)稱,如果說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是一個彰顯中國崛起的盛宴,那麼中國政府希望2022年北京冬奧會成為展現中共所認為的其優越治理體系的舞臺。
幾個月來,人權組織以中國政府針對新疆、香港、西藏和台灣民眾的政策為由,遊說政治領導人和企業抵制2022年北京冬奧會。西方政府指控中共正在新疆實施種族滅絕,稱當地的維吾爾族和其他突厥穆斯林少數民族被關押在拘留營,並被納入強迫勞動項目。這些指控促使一些人權組織將2022年北京冬奧會稱為「種族滅絕奧運會(Genocide Olympics)」。
中國外長王毅25日到訪土耳其,僑居土國的維吾爾人上街抗議,表達對中國鎮壓新疆維族行徑的不滿。(美聯社)
人權觀察(Human Rights Watch)全球倡議主管明奇·沃登(Minky Worden)表示:「中國正在進行1989年天安門事件以來最嚴重的人權鎮壓,而北京冬奧會將成為中共在冰雪中慶祝勝利的一場盛大演出。」該組織指責國際奧委會沒有履行維護人權和新聞自由的承諾。
美國政府正討論一種讓運動員可以參加北京冬奧會、但政要予以迴避的方法。英國議會已暗示將支持這樣的做法。
北京奧組委暫未回覆記者的置評請求。中國政府此前已表示,有關種族滅絕的指控是一個謊言,並稱美國關於抵制冬奧會的討論是企圖「將體育政治化」。
香港政府認為,反送中運動口號之一「光復香港、時代革命」含有「港獨」之意,違反《港區國安法》,被列為禁語。(美聯社)
國際奧委會在給《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一份聲明中說,將奧運會舉辦權授予任何一個國家奧委會「並不代表國際奧委會對該國的政治結構、社會環境或人權標準採取某種立場」。國際奧委會稱,中國組織方已經保證他們將尊重包括維護人權在內的奧林匹克原則。
對於其是否正在採取措施解決中國侵犯人權的問題,以及是否計劃採取預防措施保護來訪運動員免受網上騷擾或其他出於政治動機的辱罵等問題,國際奧委會沒有回應。
包括英特爾公司(Intel Co., INTC)和愛彼迎(Airbnb Inc., ABNB)在內的2022年冬奧會企業贊助商也面臨人權觀察及其他方面的壓力,有呼聲要求它們取消對冬奧會的支持。這些公司暫未回覆置評請求。
中華台北體操選手李智凱,2018體操世錦賽。(美聯社)
現代奧運會幾乎從一開始就被政治緊張關係所困擾。第一次大規模抗議發生在1906年的雅典,當時愛爾蘭運動員反對被列入英國隊,一名運動員爬上旗桿展開了一面愛爾蘭國旗。
據奧運歷史學家、「Games of Discontent」一書的作者布勞斯坦(Harry Blutstein)說,1956年在澳洲墨爾本舉辦的奧運會上,國際奧委會同意台灣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參加,並允許升起中華民國國旗,而中國對此表示不滿,並決定讓本國92人代表團放棄參賽,由此成為首批抵制奧運會的國家之一。當時距離國共內戰結束已過去七年,台北和北京方面都自稱是中國的合法政府。
中國隨後繼續反對台灣參加奧運會,直到1984年。那一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首次以中國的名義參賽,台灣首次以中華台北的名義參賽。
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增強。習近平把治國理政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聯繫起來,並部署了許多「戰狼」外交官來攻擊批評中國政府的人士。研究中國問題的學者稱,國際奧委會雖然可以嘗試在競技場上對運動員設限,但該組織沒有足夠的能力來監督更廣泛的政治環境,尤其是在社交媒體時代。
他說,「如果有人佩戴『自由西藏』、『自由新疆』甚至『自由香港』的徽章,會發生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