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霸凌為何那麼難滅?中研院學者追蹤千名學生,道出精闢見解!想有效解決可試「這招」

中研院學者以社會學的角度,解釋為何青少年霸凌行為層出不窮,並提點師長光是懲罰霸凌者並不一定有效,可試著協助被霸凌的同學建立有利的友誼網絡「戰略位置」,翻轉被排擠的命運。(圖/pixabay)

從「社會學」觀察「青少年霸凌」現象:身為台灣青少年研究與犯罪學的翹楚,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吳齊殷研究員以社會學的角度,觀察青少年霸凌行為為何層出不窮?關鍵在於大人長久忽略的青少年之間錯綜複雜的「友誼網絡」特性。 不同成長背景、能力與價值觀的青少年,會逐漸自成一群或遭排擠落單,而彼此為了在「班級」這個宛如社會縮影的「縮小版社會」中競爭「社會地位」,「霸凌」行為其實是模仿大人踩著別人往上爬的社會化行為。

「地位競爭」不只在後宮,青少年也要求生存

在《後宮甄嬛傳》電視劇中,後宮妃嬪分成不同派別,透過彼此合作或離間,爭奪更適合生存的地位。過程中發生各種「霸凌、欺壓」的情事,看得觀眾咬牙切齒,而當主角透過與關鍵人物合作結盟,因而翻身時,觀眾往往也跟著感到大快人心。這種在友誼網絡中透過各種合縱連橫策略,進行地位鬥爭的情況,是否很眼熟?

(圖/iStock by Image Source)
地位鬥爭不只發生在成人的職場,也普遍存在於青少年的校園生活中。(圖/iStock by Image Source)

大人總認為青少年的霸凌行為,只是不懂事的打鬧,卻忽略了「友誼網絡」和「地位競爭」是青少年在「轉大人」的成長過程中,兩個相輔相成的核心元素。

吳齊殷和他的研究團隊與位於台灣北部、中部、南部和東部的國高中合作,透過問卷、訪談、視訊紀錄等方式,持續觀察 49 個不同班級、總共 1,077 名國高中生,追蹤分析各班同學於求學的三年期間的友誼網絡動態變化,根據該調查研究發現一個壞消息和一個好消息:

壞消息是,班上一定會有討厭你的同學,好消息是,班上一定也會有把你當朋友的同學。而被霸凌者需要的是:有更多人願意鼓起被討厭的勇氣,和他站在同一陣線。

●在一個班級中平均會有 2 名同學不喜歡你,例如不想坐在一起吃中餐、分組作業不想同組,但平均會有 3 名同學把你當成朋友,樂於一起讀書、一起玩。要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難如登天,每個人都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就算是自己喜歡的朋友,他平均也會受到另 1 名同學討厭,而自己不喜歡的同學,平均會被另外 9 名同學討厭。

9 這個數字遠大於 1,反應出一個現象:青少年喜歡和受歡迎的人做朋友,儘管有 1 名同學討厭他,卻不會威脅自己在班級友誼網絡中的地位。然而需選擇和大多數的同學站在同一立場,排斥不受歡迎的同學、一起討厭他,否則就會與 9 位同學為敵,自己可能也會被掃到颱風尾、成為被霸凌的對象。這個攸關生存的選邊站考量,可以解釋為何同學會對班級中的霸凌行為「視而不見」或「成為共犯」,因為自己也得「設法」存活下去,沒人敢貿然揮霍被討厭的勇氣。

(圖/資料來源|吳齊殷提供,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數字透露的班級生存之道:要和受歡迎的人成為朋友、要和大多數人一起討厭某個同學,自己才容易在友誼網絡中取得地位,而這是霸凌會發生的原因之一。 (圖/資料來源|吳齊殷提供,圖說設計|林婷嫻、張語辰)

上圖是 1,077 名國高中生的平均數據,以觀察全局了解青少年交友的心態。接著鏡頭拉近,以 1 個班級友誼網絡為例,觀察同學互動與霸凌生成的結構。

當「競爭地位」成為需求,霸凌就是手段

下圖班級的友誼網絡中,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圖中 1 號、 6 號、 12 號、 21 號同學,可視為班級網絡中的關鍵人物: (相關報導: 為何Uber就是不願成立「大車隊」?和政府妥協又會失去啥優勢?一篇看懂他們到底在吵什麼 更多文章

(圖/資料來源|吳齊殷提供,圖說改編|林婷嫻、張語辰)
每個編號代表一名國中生,藍色箭頭表示認為對方是朋友,紅色箭頭表示不喜歡對方,整體交織成愛恨並存的完整友誼網絡。(圖/資料來源|吳齊殷提供,圖說改編|林婷嫻、張語辰)

●1 號同學受到有些同學喜歡,有些同學不喜歡,但不會成為被霸凌的對象,因為若被欺負的話有朋友會挺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