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2018年川普禁令以來,半導體自主研發一路挨打,但這場戰役還沒完,近期更有一噩耗,即美國商務部有意擴大對中國半導體與晶片相關企業的制裁力道。然而,中國晶圓廠囤設備已是公開的秘密,持續擴大掃貨關鍵設備,夾縫中求生存。
外媒《The Information》5月初報導,除了先前傳聞美商務部將擴大限制中芯國際成熟製程相關的設備出口外,美方還將矛頭對準晶圓代工企業華虹半導體,以及中國兩大記憶體企業-長鑫存儲、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等,令中國廠瑟瑟發抖。
除限制中國廠買入的製程設備外,美國商務部還考慮對中國境內的外資晶片製造廠實施同等的出口管制規則,對象包括:韓國SK海力士、德國英飛凌(Infineon)、荷蘭恩智浦(NXP)、美國德州儀器(TI)等。其中,英飛凌、恩智浦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車用晶片廠,也讓市場憂心若此制裁成真,車用晶片荒恐更加劇。
美國禁令接二連三,真能鎮住中國自建晶片的決心嗎?若從自製率解讀,答案是肯定的;但從美國設備商出貨給中國市場數字來看,恐怕不那麼簡單。
市調機構IC insights 19日發布最新報告,指中國半導體自給率2026年估約21.2%,較2021年的16.7%增加4.5%;換言之,平均每年成長0.9%。這比「中國製造2025」原訂目標:2020年半導體自製率達40%、2025年達70%,可說是停滯不前。(延伸閱讀:中國砸數十億美元發展半導體,仍落後台灣3代!專家:中國先進製程發展速度緩慢)
川普禁令以來,美設備商對中國營收反翻倍
然而,根據美國Semi統計,從2021美國半導體業者、設備業者、EDA業者出貨中國市場的營收來看,包括高通(Qualcomm)、英特爾(Intel)、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科林研發(Lam Research)、新思科技等業者,2021年中國市場業績均大幅增長,營收近320億美元、相比2019年擴增46%。
對照出口管制施行之初,美國設備商應材(Applied Materials)、科林(Lam Research)、科磊(KLA)在2018年中國合計營收75億美元,2021年也來到了145億美元,四年來幾乎是翻倍。
不只美國,綜觀全球前五大關鍵設備商,近幾個季度中國在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商的營收占比仍居高不下,以應材和科林最高、占三成以上,科磊和日商東京威力科創(TEL)則占逾兩成;艾司摩爾(ASML)則在1到2成之間。對於全球前五大設備商而言,中國市場絕對是重中之重。只是當設備廠賣方市場成形,平均交期長達52周,且在先進製程晶圓代工廠台積電、三星、英特爾夾擊下,中國廠要順利取得設備,無疑更加艱難了。(延伸閱讀:關鍵設備大缺貨怎麼辦?答案你想不到:台積電等三大咖聯手瓜分中國產能) (相關報導: 分析》終端砍單,驅動IC族群降價消庫存成重災區,第二季真的是谷底? | 更多文章 )
在美方限制下,中國最大晶圓代工廠中芯(SMIC)目前止步在14奈米世代,全力衝刺主流28奈米製程,但因半導體設備交期拉長,擴產腳步明顯放慢。中芯資深副總裁彭進於2021年底曾公開表示,受到關鍵設備交期拉長影響,從原本只要半年,延長至一年甚至一年半,擴產進度不如預期,8吋新產能實際開出量較原訂減少35%。 (延伸閱讀:半導體專家:中國晶片產能確實在成長,但沒法做出「先進製程的高端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