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跟第一次見面的業界人士介紹我們Hardware Club總辦公室在巴黎,對方不外乎兩種反應,一種是眼睛一閃一閃亮晶晶地「巴黎?好浪漫!」,另一種是語帶詫異甚至是不懈的「巴黎?那裡有新創嗎?」
不管是哪一種,我都是同樣的微笑回應。
我是在達康泡沫年代進入業界工作的,當時的網路科技的確是環繞著矽谷在打轉,從帕洛奧圖往南到聖荷西,往東到米爾皮塔斯,創業家、風險資本家、MBA和投資銀行家開著二手車、休旅車、房車和保時捷東奔西跑,只有在上市路演和按鈴敲鐘時才會離開那個陽光普照、種著終年需要人工灌溉的棕櫚樹的方寸之地。
在那個時代,如果你做為一個風險資本家或者創業家,卻不在矽谷,人家第一個反應就像我文首提到的那樣——儘管亞馬遜是創立在西雅圖。
快轉二十年,今天世界的網路科技新創版圖已經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不只直接跳入移動網路世代的新興區域(中國、印度和東南亞)的獨角獸風起雲湧,老是被視為舊大陸的歐洲也先後出現取得巨大成功的網路新創,光是去年就有Spotify(斯德哥爾摩)和Adyen(阿姆斯特丹)兩家新創成功風光直接上市,沒有募半毛新資金就市值狂破百億美元。其他還在迅速成長的獨角獸包含N26(柏林)、Deliveroo(倫敦)、Transferwise(倫敦)、BlaBlaCar(巴黎)、Klarna(斯德哥爾摩)、Doctolib(巴黎)⋯⋯等,甚至連布里斯托都養出像Graphcore這樣的AI晶片獨角獸。
這波歐洲網路新創獨角獸的特徵,是他們並沒有集中於同一個國家或甚至城市(如前段文章我的標注所示),甚至創辦人也未必都是來自於新創所在的國家或城市,例如Deliveroo創辦人Will Shu是美國人,Transferwise創辦人Taavet Hinrikus則是愛沙尼亞人。投資他們的風險資本管理公司當然也不是僅局限於他們所在的國家和城市,Spotify上市前的股東表上擠滿了大量的美國重量級投資機構,身在到處都是晶片新創的矽谷的紅杉資本更是遠道而來布里斯托投資了Graphcore。

換句話說,儘管老派英格蘭人投票脫歐,儘管嬰兒潮的美國白人種族歧視反撲,走在時代最前端的新創卻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全球移動年代——我們Hardware Club總部是不是在矽谷,一點都不重要。
「但是不管是倫敦、柏林、阿姆斯特丹或巴黎都還是歐洲先進國家的大都會啊?」讀者中曾經搭過英航、漢莎航空、荷航和法航的自助旅行愛好者們可能會這樣反駁,那麼今天的專欄我就來就紹一個從羅馬尼亞長出來的獨角獸新創:UiPath。
首先要知道的是,儘管蘇聯解體已經快三十年——是的,當年出生的嬰兒今年都已經跟劉德華一樣28歲了——儘管在2007年就加入歐盟,東臨黑海、人口近兩千萬人的這個巴爾幹半島大國仍然是一個相對貧窮的國家,人均GDP約為兩萬四千美元,比台灣的將近五萬美元少了一半還有找。 (相關報導: 楊建銘專欄:惦惦吃三碗公的矽谷銀行 | 更多文章 )
和其他前蘇聯國家一樣,繼承了高品質低成本的教育體系的羅馬尼亞,長年面臨優秀人才外流到歐盟其他國家的問題。我搬到歐洲的這七年來,在各大城市都認識了來自羅馬尼亞的朋友,每個人聊到自己的祖國就是一直搖頭,說實在太窮了,打死也不會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