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召喚紀念碑─驕傲與悲傷等量存在:《25座二戰紀念碑教我們的事》選摘(1)

馬馬耶夫崗(Mamayev Kurgan)山頂上聳立的碩大雕塑訴說著許多事情──不僅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關乎俄羅斯精神。(維基百科)

引言:「不管敵人多麼兇殘,祖國永遠屹立不搖。」─俄羅斯伏爾加格勒市(Volgograd,即二戰時的史達林格勒[Stalingrad])的馬馬耶夫崗(Mamayev Kurgan)山頂上聳立的碩大雕塑。它的龐然體積訴說著許多事情──不僅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更關乎俄羅斯精神,而且深深連結到民族的歷史包袱。

馬馬耶夫崗上不是只有一座紀念碑,它是個紀念碑林立的場址,而且一座比一座巨大。我頭一回造訪時,感覺自己好像來到一個巨人的國度。在山腳下,一座打著赤膊的巨大男子雕像站立著,一手緊握機槍,另一手抓著手榴彈。他看來就像從岩石堆後縱身躍出,全身肌肉突起,有三層樓那麼高。在他身後、通往山頂的台階兩旁,是一群大塊頭的士兵浮雕,彷彿決戰將至、紛紛從殘垣斷壁中蜂擁而出的樣子。爬上山坡看向更遠處,會看到一位哀傷母親的龐大雕塑,足足比我住的房子大上兩倍。她俯身凝望兒子的屍體,眼淚滴淌到一池大水塘,人稱「淚湖」(Lake of Tears)。

陳列在公園裡的十幾座人像,個個巨大:沒有哪一座的高度低於六公尺,而且其中某幾座英雄雕塑還要再大上三或四倍。然而,位於上方山頂、高高聳立的一座雕像頓時讓他們全部成了孩子。山頂上地勢險要,俯瞰窩瓦河(Volga),坐落於此的雕像碩大無朋──那是象徵俄羅斯母親的雕像,正在呼喚孩子們起身為她作戰。只見她張口吶喊,頭髮與衣裳在風中飄蕩。她的右手高舉一柄寬闊長劍,直指天空。從腳底到劍尖,她那八十五公尺高的身形兀立在半空中,幾乎比紐約自由女神像高兩倍、重四十倍。她在一九六七年首次亮相,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雕像。

這座名為「祖國召喚」(The Motherland Calls!)的紀念碑,是俄羅斯最具代表性的雕像之一,由前蘇聯雕塑家葉夫根尼.烏切季奇(Yevgeny Vuchetich)花了數年時間設計、建造完成。整座雕像大約使用了兩千五百公噸的金屬和五千五百公噸的混凝土。光是那柄長劍就重達十四公噸;也因為它實在太重了,烏切季奇只好與一位名叫尼可萊.尼基金(Nikolai Nikitin)的結構工程師合作,以確保劍不會因為太重而落下。他們不得不把劍身部分鑽空,免得強風吹到劍時引起晃動,危及整個結構。

要是這座紀念碑蓋在義大利或法國,恐怕會顯得大而不當。但這裡可是窩瓦河畔那座昔日稱為史達林格勒的城市──在這裡,它在靜謐中給人的那種情境感受,可說是再恰當不過。一九四二年,在此地爆發的戰役讓西方戰場上的一切戰爭相形見絀。起初是德軍以二戰以來最猛烈的空中轟炸揭開序幕,接下來則有十幾支集團軍發動進攻與反攻。戰役演變成範圍遍及整座城市的巷戰,雙方士兵在炸成廢墟的房舍間,一條街、一條街乃至挨家挨戶地廝殺。在那五個月當中,差不多有兩百萬人喪生、遭受重傷,或失去自由。交戰雙方在此單一戰役中的傷亡合計,便已超過英、美兩軍在整場二戰的傷亡總數。 (相關報導: 華爾街日報》電動汽車的下一個戰場:比鋰電池更安全、充電更快的固態電池 更多文章

當你站在馬馬耶夫崗頂,籠罩於祖國召喚巨像的陰影下時,你可以感覺到這整段歷史的沉重。即便身為外國人,同樣會感覺到壓抑和窒息。對不少俄國人來說,這是個神聖的地方。這座山丘的俄語「Kurgan」意味古墳或墓塚,最初專屬於一名十四世紀的軍閥,然而經歷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戰爭中最浩大的一場戰役之後,它被賦予一種新的象徵意義。在這塊一九四二年的主戰場上,埋葬了不計其數的無名士兵及平民屍骨;甚至到了今天,當你走在山丘上,依然可能找到半埋在土中的金屬與人骨碎片。不論從抽象形象上、還是以寫實角度來看,祖國召喚巨像可說不折不扣地挺立在屍骨堆成的山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