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3年四階段四回合狂飆與閃崩而漸次躍升挺起的比特幣BTC,市場價值由起始一文不明,直抵今天65,000美元新峰值,很多國際金融專家甚至已喊出,比特幣價位還有持續上看80,000美元的前瞻可能價值;此其時,臺灣許多偏好投資理財機構與個人,乃紛紛傾身關切到處追問:究竟這一時彌風火又狂飆閃崩的比特幣,還可以再繼續加碼追逐投資嗎?
當然,這還真是值得暫停腳步,稍事審細思索的一個熱火問題呢。
光是最近不到一年竟然驚世飆漲13倍
比特幣(Bitcoin, BTC或XBT)的誕生到屢創新頂峰高價,在短短十三年時間,迄已歷經四個迭起波段的狂飆與閃崩,相對於今天國際間主要法定貨幣,是交易價格起伏幅度極大、變化落差時間極短,被稱為「領頭羊數位貨幣」的虛擬商品。
在2011年6月19日1比特幣跌到僅值1美分;2017年4月從34美元跌到1美元;卻在2020年3月破4386美元高價;更令人驚嘆不已的是2021年短短第一季時間就飆漲了70%,於2021年2月21日攻上57976美元新頂峰價位,隨後稍稍回落一萬美元,但於2021年3月3日下午又返升到50914美元,4月第一週逼近65000美元的新峰值時,就有人更進一步喊出了可以漲破80000美元天價的論述。不過到了2021年4月19日,卻驟然崩跌到祇有50000美元不到的價位,當然造成投資人圈一片驚呼;以最近一整年看,比特幣驚世飆漲了近13倍之高。
比特幣初起三年從一文不明到首破1000美元
比特幣從一文不明到飆破65000美元大關的四階段四回合狂飆與閃崩,十三年間的劇烈波動行情變化,的確令全球投資人驚心動魄錯愕不已。
2008年一位自稱日裔美籍工程師的中本聰,在一個密碼學網站郵件組列表中發表一篇論文,描述比特幣的電子現金系統。2009年1月3日,中本聰開創比特幣對等網絡開源用戶群節點和散列函數系統,從此,對等網絡其第一個比特幣區塊鏈開始運行,也同時發行了最初的50個比特幣。
2010年5月22日:第一筆公開的比特幣購買實體物品的交易,是花費1萬個比特幣購買了2個披薩,也就是一比特幣祇值400分之1美元。
2012年6月,「無國度」的比特幣,從1美元狂飆破30美元創下第一輪峰值後閃崩,在2012年8月跌回到10美元左右。
2013年3月,專業礦工選用新問世的比特幣專業挖礦晶片ASICs(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10月,世界第一台比特幣櫃員機在加拿大溫哥華問世,允許使用者把比特幣兌換成為加元提取,每天最高上限為3千加元;另一方面,使用者亦可以透過存入現金購入比特幣。2013年11月28日,比特幣成交價首次突破1000美元,12月1日比特幣飆破1147美元,漲521%,價格首次超越1盎司黃金價格,創下第二輪峰值後閃崩。
(相關報導:
為什麼巴菲特看壞的比特幣會爆紅?《故事經濟學》書摘(1)
|
更多文章
)
2021年第一季的超級大震盪
2017年5月4日,比特幣價值首次突破15000美元,市值達250億美元以上,成交量大增,日本bitFlyer比特幣交易所的成交量占比高達52.35%。2017年11~12月初更大幅度上漲至19343美元,創下第三輪峰值後閃崩;到2018年12月,比特幣較此前創下的最高點價位,足足崩跌了80%以上,年底祇剩3000美元。
2021年2月16日,拜登宣佈印鈔救市共計大撒幣5.3兆美元,比特幣交易價格正式突破5萬美元大關;2021年4月13日,比特幣突破65000美元大關,創下第四輪峰值。
美國總統拜登打算調高富人的資本利得稅率,加上監管不確定性和槓桿率較高導致市場情緒焦慮,也在加密貨幣市場引發賣壓,加劇了市場波動。比特幣2021年4月23日跌破50,000美元,為2021年3月8日以來首見,整體加密貨幣市場的市值更在24小時內蒸發2,600億美元。
2021年4月23日,比特幣跌破50000美元後,一路震盪崩跌至48000美元以下,最低觸及47875美元,跌幅逼近9%;其他加密貨幣也劇烈波動:乙太坊跌至2150美元以下,跌幅近10%,瑞波幣跌逾15%;受加密貨幣集體下挫影響,美股區塊鏈板塊盤前大跌,Riot Blockchain一度跌逾11%,嘉楠科技也跌近10%,億邦國際跌幅超過5%。
從2021年初至今,比特幣的美國投資人計已獲得超過70%收益;但是倘若拜登調高富人資本利得稅率計畫落地,意味持有比特幣的美國投資人在持有比特幣超過一年後再出售,就必須繳納富人資本利得稅,當然衝擊未來比特幣市場價格。
從下附13年間比特幣對美元匯率的四階段四回合狂飆與閃崩而漸次躍升挺起的歷史價格變化表圖,可以具體映現其在數位經濟時代的市場戲劇性轉變狀況。
比特幣祇是虛擬商品不是法定貨幣
就本質上言,比特幣BTC是純粹數位經濟時代的虛擬商品,與一般所見國內外市場或可通行的法定貨幣,固有極大不同。
一般所見的「可全面流通使用」或「可局部流通使用」的法定貨幣,幾乎都是植基於:或黃金儲備、或關鍵貨幣儲備、或國家財政基礎實力,有著極大之不同:最大最關鍵的差異不同是,一般法定貨幣必定都有中央銀行或國家政府當局作為保證與最後責任之承擔。因此,中國已決定要由央行發行人民幣數字貨幣DCEP,以至於美國及歐洲央行也都在醞釀規劃發行各自的主權數字貨幣,當然也影響當前國際間政府的治國政略之採用。
比特幣BTC是「非法定貨幣」的虛擬商品;其價值與價格訂定,主要依準於投資人的「信心」與「想像」,而作為交易買賣的「標的」或「信託物」;但是,自2020年,也就是廿一世紀20年代起,比特幣交易量值大增,且交易價格的飆速幅度皆極驚人,對國家的經濟社會已經造成了重大衝擊,在新冠疫情持續不絕情況下,主要先進國家政府已經紛紛採取「必要的管控與遏制」法制措施及租稅手段;19日的閃崩7500美元,主要深受美國金融監理機構可能行動訊息的驚動影響所致。
(相關報導:
為什麼巴菲特看壞的比特幣會爆紅?《故事經濟學》書摘(1)
|
更多文章
)
在國際金融市場上正面臨重重嚴密監管壓力
整體來看,加密貨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依然面臨重重監管壓力:土耳其央行決定從2021年4月30日起禁止在支付中「直接或間接」使用加密貨幣,因為加密貨幣有「無法彌補的」損害和交易風險之虞,土耳其加密貨幣交易所THODEX已正式宣佈暫停交易,而該交易所同時面臨客戶的刑事訴訟;其他國家也針對加密貨幣市場進行相關立法工作。英國近期發佈《數位爭議解決規則》,以解決加密領域的法律糾紛,包括與區塊鏈技術、加密資產和智慧合約有關的法律糾紛。
儘管說美國華爾街投資銀行認為:比特幣能夠成為電子商務的一種主要支付方式,並且成為傳統貨幣交易的有力競爭者;中國人民銀行固然認為,近期內不可能承認比特幣的合法性,但同時也認為,比特幣交易作為一種網際網路上的買賣行為,是一種嶄新型的商業模式,「很有特點」,具有「啟發性」,普通民眾當然擁有參與的自由。不過,諾貝爾經濟學得主保羅·克魯曼,認為「比特幣是邪惡的」,對比特幣的發展現況,表示不能茍同與接受的看法。
此皆顯示,在可預見的未來,比特幣要能夠被接受成為「可全面流通使用」或「可局部流通使用」的法定貨幣,可能性並不高。
來自於無中生有的金錢價值
比特幣是一種基於去中心化,採用點對點網路與共識主動性,開放原始碼,以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的加密貨幣,其產生與取得,是來自於「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與」的所謂「挖礦」,挖礦所得就是具有交易價值的比特幣。原創者「中本聰」,把消耗CPU電力和時間產生的比特幣,比喻成金礦消耗資源將黃金注入經濟。
比特幣的挖礦與節點軟體主要是透過對等網路、數位簽章、互動式證明系統來進行發起零知識證明與驗證交易。每一個網路節點向網路進行廣播交易,這些廣播出來的交易,經過礦工(網路上的電腦)驗證後,礦工使用自己的工作證明結果來表達確認,確認後的交易,會被打包到資料塊中,資料塊串成連續的資料塊鏈。
也就是說,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挖礦」過程,獲得比特幣:祇要能連上網路,和有適當的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等被稱為「礦機」的電腦裝置,任何人都可以隨時「挖礦」。為了獲得系統每十分鐘獎勵的比特幣,找到讓帳冊區塊不致被惡意修改且易於驗證的數學難題,其過程猶如開採礦物一樣困難,故稱為「挖礦」,使用礦機挖礦的人被稱為「礦工」。挖礦還包含打包和驗證數千筆交易成為區塊,證明轉帳者有足夠的比特幣,防止一幣多付的發生,從而賺取比特幣手續費。
所以說,比特幣是一種「無中生有」的錢財;這也是今天絕大多數國家政府仍然無法依據可以逕予認定比特幣是為法定貨幣的關鍵原因。
財富盡在無主無管無邊的雲端裡
比特幣所代表的錢財價值,都儲存在「區塊鏈」(blockchain)中,區塊鏈是一串使用密碼學方法相關聯產生的資料塊(稱為「區塊」,block),所以區塊鏈可以看作記錄著比特幣交易的帳本。區塊鏈是一群分散的使用者端節點,並由所有參與者組成的分散式資料庫,是對所有比特幣交易歷史的記錄。當資料量增大之後,使用者端希望這些資料並不全部儲存自己的節點中;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採用引入雜湊函式機制,如此一來使用者端將能夠「自動剔除掉」那些自己永遠用不到的部分。而匿名的比特幣位址,原則上無法得知持有者,每個人都可以建立及擁有許多的比特幣位址,而不同位址也可由同一人或機構持有,包括有些餘額很少的位址,且不代表持有者的真實財富狀況;然而該位址的私鑰若遺失,裡面的比特幣就不能使用,而且任何人也都無法再使用該位址。
無法求索的「比特幣區塊鏈」
比特幣所代表的錢財價值,皆儲存的「比特幣區塊鏈」,實質上這個「區塊鏈」,就是一個「無主無管無邊的雲端(cloud)」,就像全世界資訊被包裹儲存的「雲端」,這朵雲究竟有多大?究竟在哪裡?無姓也無名,不知誰人在管控?誰人在調理?根本沒人知道;惟若像美國科技專家的自豪說:「全世界的雲都掛在加州天空上」,則全世界國家社會的所有情資動態、所有想法意向,豈不全在美國人掌握之中?是否比特幣「區塊鏈」也就像「資訊雲」一樣,可以悉數存入,卻難悉數取回?
投資比特幣的錢財價值回收,祇能向下手買受人取回,但完全無法從「雲端」,也就是「比特幣區塊鏈」,去求索取回的。
因此有陰謀論者認為,比特幣的創生與發展,根本就是美國人的「世紀大陰謀」,是為了永續鞏固「美國貨幣霸權」地位而規劃設計的。
須要幫美元霸權薅(拔)全世界人的羊毛嗎?
比特幣一直聲稱是由日裔美國人中本聰(網名,Satoshi Nakamoto)所發明創建的,但是,過去十三年來,卻是從來未見正式現身的隱形人或隱形機構,所以已經有越來越多懷疑認為,「中本聰」根本就是「美國有關當局的化身」化名,拿來做為美國2009年以來自我救贖世界金融海嘯危機衝擊,而賡續採行「QE量化寬鬆」「印鈔救市」「財政支出大撒幣」措施,所不得不要釋出大量美元貨幣發行額的「出路」「洩洪池」,如此作法旨在用以避免美國經濟破產,乃至免於美國本土經濟超級通貨膨脹危機的大爆發。
自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不斷暴竄擴大的貿易赤字、金融赤字、財政赤字等三大赤字的斷崖式缺口,一向以大量發行美國國庫券等國家公共債券,高比率販賣給全世界「高外匯存底國家」當做外匯資產,而一箭三鵰地達到三個目的:一是,可有效分散消化超額發行美元通貨的本國通貨膨脹壓力及貨幣貶值壓力;二是,加大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占比以鞏固美元帝國霸權地位;三是,最重要的,藉以更廣泛而且深度的薅全世界各國羊毛,有效大掠奪全球財富與經濟績效成果,轉化成為美國人可廉價享受的超高國民福祉。
不過這一做法,固然可以順利放血甩掉12兆美元以上超額貨幣發行額給外國,讓美國經濟持續穩健成長,但有一個重大結構性風險,漸次膨脹成「未來之癌」,亦即當這些持有美債國家,將資金大量回流美國投資或購買美國產品時,超額貨幣發行額的負向作用力,仍然在美國本土爆裂,而摧毀美國經濟與霸權國力。
以至2009年創生出毫無這些顧慮風險,且同樣可以滿足上揭「三大美國利益」的比特幣來,當然舉國大力支持,當全世界持有比特幣總量已經高達7.9兆美元,川普及拜登也就可以徹底放心大量超額貨幣發行,在四年半時間敢於印鈔救市大撒幣高達8兆美元之多。因為他們深信比特幣不會破產,美國經濟也不會破產。
但比特幣可以免於美國本土經濟破產,卻完全不能保障國際投資人之不破產。
*作者為財團法人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