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起初是一間資本額30萬小公司,如今年營收突破6兆元!它的成功關鍵在於1個重要決定

鴻海成功的關鍵在於1個重要決定,至今仍持續進行。(示意圖/取自美聯社)

前陣子筆者看了一個專題報導,主要是關於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公司草創初期的故事,開頭提到郭董在一開始沒錢沒資源的狀況下到處打拼,除了這些之外,影響公司存亡的重點就在於調頭寸。當時鴻海是一家資本額只有30萬的小公司,業務只有黑白電視的旋鈕,結果遇到石油危機導致原物料成本大漲,在業績還不穩定的時候就要面臨產業蕭條,這也讓鴻海剛創立的每一天都面臨生死存亡大關,過得戰戰兢兢,在公司營運不穩定的狀況下,每天資金流幾乎都不夠用,甚至連每月員工薪水想正常發放都有困難,如果又遇到客戶付款延遲或者取消訂單,那可就更加頭大。

因此郭董除了每天找訂單之外,就是勤跑銀行或親友調借資金,當身邊能借錢的人都找完了,甚至還跑去地下錢莊借錢,結果沒幾次就嚇到不敢再借。後來公司隨著轉型切入電腦代工產業,加上國內經濟起飛,鴻海的資本額來到1,600萬,也成為國內代工大廠,又過了幾年的時光,鴻海藉由併購擴張營運版圖,也成為資本額破十億元的國內代工龍頭,時至今日已經成為國際代工廠的領導者。

業績能一直蒸蒸日上的原因就在於夠「拼」,通常國際客戶尋找代工廠都需要下單一段時間才能看到成品,但如果能找到鴻海,即便客戶急到今天下定、三天後就要取件,即便還沒拿到客戶的錢,只要郭董一聲令下,客戶通常都能如期拿到產品。

那麼為什麼鴻海直到現在仍經常要跟銀行借款調頭寸?第一個就是代工業低毛利特性,第二個則是公司經營向來以滿足客戶需求為第一要務,這可不僅僅是代工這麼簡單,包含提前幫客戶備料、各地設立工廠、建立倉儲等一條龍的服務,重點是這些超前部署如果遇到景氣蕭條或客戶抽單,砸下去的資本可能就很難回收,簡單來說,鴻海身處代工低毛利產業,又必須不斷併購、砸錢擴廠或「幫客戶賒帳」維持競爭力及訂單量,這是鴻海動不動就舉債的主因。

那麼以財報角度又該如何觀察?你可以參考「營業現金流」的狀況。簡單而言,這代表公司營運時所帶來的現金流,當然是越高越好,這表示公司的金流源源不絕,對短期週轉或長期還款都能帶來極大的幫助,自然就能降低公司營運的資金風險。反過來說如果營業現金流出現負數,也就是公司營運並沒有帶來現金收益,這就容易造成營運風險,甚至必須動用舉債或變賣資產、動用帳上現金等手段因應。

不過如果只單看現金流,其實你也很難看出資金壓力有多少,所以如果能跟短期性的流動負債或長期性的長期負債做對照,你就能看出公司營運面的壓力大不大了。說這麼多,就是要先幫你打地基,先搞懂為什麼我們要來看這個財報數字,接著直接來看看鴻海的近況吧。 (相關報導: 2023年鴻海股票還能買嗎?從2數據看出營收端倪,聰明人會選這時機進場布局 更多文章

首先提供大家公式如下:

營業現金流對流動負債比(短期負債)=單季營業現金流 ÷ 單季流動負債

營業現金流對負債比(長期負債)=單季營業現金流 ÷ 單季負債

鴻海現金流量分析。(圖/玩股網提供)
鴻海現金流量分析。(圖/玩股網提供)

鴻海(2317)現金流量分析

從鴻海2020年第一季開始看到最新公布的2022年第四季,其實你就可以發現業績的好壞影響現金流很大,以2021年第一季為例,當時受到全球新冠疫情二次爆發影響,這也導致營業現金對流動負債比出現「-7.78%」,而營運現金對負債比則是「-6.68%」,這表示當季的營運現金流出現虧損,對鴻海來說就不是好事。而狀況最好的時間點出現在2020年,雖然第二季受到疫情停工而導致營業現金對流動負債比及營運現金對負債比分別出現「-2.48%」、「-2.1%」,但其餘第一、三、四季都是相當高的正數,對鴻海營運及資金週轉就能帶來正面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