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總統府春聯(或採嚴格定義稱為新年賀詞)的「萬物當春」靈感再次來自於賴和的漢詩。春聯引用台灣文學這件事情看似簡單,其實並不容易。1995年,台灣第一個台灣文學系所才成立。然後到了2002年,才有第一個國立大學設置台灣文學系。跟我們長期投入中國文學研究的資源比較,台灣文學研究確實方興未艾。
各位朋友可以試著自己從台灣文學裡面找出一個適合用於春聯的句子,就會知道這件事在技術上有多麼困難。像是缺乏系統性的整理、沒有足夠的研究出版或版本太舊、研究和詮釋不足,這些都導致我們可以選用的文本十分有限,也很容易出錯。
去年「自自冉冉」事件,府方雖有其引用的學術根據,但一連串爭議下來,不能說總統府沒有受傷,甚至也影響小英本人。「自自冉冉」或是或非,但自台灣文學取材這件事,百分之兩百無可質疑,不必因為不同政見者的見縫插針就自我放棄。況且,這樣的春聯至少彰顯了三大意義:
彰顯台灣文化底蘊
馬政府時代的春聯,如果肯用中國文學就算了,卻多是「國富民強」、「福虎生風」這種沒有文化質感的句子。這種句子坊間到處都是,何必總統來寫?年節前市場擺攤賣的春聯,都比這些字詞有味道。
此外,想像一個情景:要跟外國朋友介紹總統府春聯,我們會如何介紹?針對「國富民強」四個字,我們頂多就是介紹字面意義。但是介紹「自自冉冉」,我們可以從賴和說起,然後講到版本的差異等等,半個小時都講不完。今年的「萬物當春」結合「幸福共好」亦有深意。
賴和元旦這首詩,其實不是喜氣洋洋的意境,而是充滿思鄉的感慨。其實到今天都是一樣,很少人會帶著歡天鼓舞的心情(除了放假這件事)來過年吧,總是有什麼心事:跟家裡的衝突、工作上的挫折、未完成的理想等等;因此,才要「正視自己內心的缺憾,與他人共同追求幸福」-這是我對今年的春聯的解讀。什麼樣的新年賀詞才能凸顯台灣的文化品牌,我想答案已經很清楚了。
台灣文學的生活化
因為國文教育以及大眾媒體傳播的關係,台灣人信手拈來都是唐詩宋詞,反倒是台灣文學過去並不存在大眾的語彙裡面。現在的總統府春聯等於是用一個極高的滲透率,把台灣文學送進全體國人的視野裡。
今年的春聯一半「幸福共好」是總統府自己發想的,並在小英臉書、101點燈以及元旦升旗活動當中高度露出;另外一半「萬物當春」雖說出自賴和,但並不是太特別的句子。不過,我想要強調,台灣文學成分純不純已經不重要,我們現在急需要做的,反而就是需要用各種不純的方式、各種夾帶的方式,譲台灣文學能夠被廣泛應用在文宣或商業廣告裡面。
假設電子秤廣告用賴和的〈一桿秤子〉來做腳本,網路新聞平台叫做〈送報伕〉(楊逵小說)。銀行信貸廣告用〈月光光〉(呂赫若小說)為主題,西點店新推出的奶油蛋糕,就叫做〈殘雪〉(翁鬧小說)吧。這些跟本文意指可能有點出入,但又有何不可?
台灣文學提升至國家的位階
在總統府用台灣文學做春聯後,「台灣文學是國家的文學」意義已經十分清楚,比設置「國家台灣文學館」還來得簡單易懂。這部份我就不多說,不然國台辦又要玻璃心了。總之,我要藉此呼籲本土派以及愛好文化的人士,以後台灣文學春聯出現一次,就要站出來肯定一次。對的事情就是對的,該堅持的事情就該堅持。本來以為總統府會擔心再次惹事生議,而採取保守作法;還好總統府堅持住了,這讓我鬆了一口氣。 (相關報導: 陳朝平觀點:媚俗的農曆春節 媚俗的民主政治 | 更多文章 )
*作者為高中國文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