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們七嘴八舌討論著:
「之前比較貴時都敢買了,現在更便宜了為什麼不買?」
「跌下來繼續買,才能讓整體持股成本降低啊!」
「才不!向下攤平可能愈攤愈平,最後直接躺平。」
要解這道題,我想到《理財規劃師》考試題庫裡就有這麼一道題:
Q:使用加碼攤平策略時,應注意的原則為何?
一、最適合於盤勢下跌時使用
二、僅適合於單一投資標的
三、最適用於資金充足且長期投資者
四、較適合於以融資操作放大財務槓桿之投資人
正確答案是「三、最適用於資金充足且長期投資者」。
你們有看出可以向下攤平的二大前提嗎?資金充足、長期投資。我的解讀是,如果我們還只是一般的薪世代,沒有雄厚資本讓我們忍受30%、40% 的帳面虧損,如果只是想操作短期波段賺價差,並非以長期投資為目的,那麼已判斷錯誤過一次,眞的不宜一錯再錯,應該避免向下攤平。
若要向下攤平也不是不可以,我的建議是最多就一次, 而且還有些前提要注意:
一、你是眞的下過功夫了解這間公司,是依據自己判斷的邏輯買進,而不是從隔壁同事嘴巴裡聽來的股票明牌。
二、檢視這檔股票占你的整體帳戶市値比重。「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這句話永遠是聖經,如果這檔股票已經占整體資金比重五成以上,繼續加碼向下攤平之後,你的資金將有六成、七成都壓在它身上,那眞的大可不必了,你的情有獨鍾應該用在對情人,而不是對股票。
我認為與其學習如何向下攤平,不如好好學習如何「停損」,投資股票本來就沒有不敗的神話,有時贏、有時輸,逐步累積獲利,才是交易!
「停損」,降低不必要的損失!
比起投資成功的經驗,有時失敗的經驗更値得學習。每回我接受媒體採訪,記者都會問一個問題:「妳有沒有買股票賠錢的經驗?」於是乎就出現了「財經主播買股慘賠40%」的斗大字體標題。
是的,我曾有買股票出現負40% 報酬,近二十、三十萬元的虧損,等於幾乎賠掉小資族大半年的薪水,心痛呀!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細究之下發現二大原因,我買了「景氣循環股」,又不懂得「停損」。
「景氣循環股」辨識方式很簡單,端看它每年EPS 每股獲利的穩定性就能知曉。景氣循環股深受產業、經濟景氣影響, 供給、需求起伏大,EPS 時而高、時而低。所以,景氣循環股操作難度特別高,隨便在Google 上打入關鍵字,跳出來的形容大多不外乎「難操作、風險高,但獲利潛力也是最吸引人的股票」。

你還記得「3-5 就愛高殖利率?『股利成長股』更吸睛」一文中提到的「股票股性」嗎?我們來複習一下。
景氣循環股大致分為二大類:
一、和原物料(石油)價格密切相關的產業。
二、和經濟景氣密切相關的產業。
包含水泥、塑化、鋼鐵、營建、航運,電子族群裡的DRAM 記憶體、被動元件和面板。這類股票行情說來就來, 跟在潮流上獲利驚人,但行情也如同「春天後母面」,說翻臉就翻臉,股價怎麼漲上去就怎麼跌下來,我就是在景氣循環股中栽了跟斗,不過會一路走到負40% 報酬,不懂得停損也是關鍵原因。 (相關報導: 股票虧損,該繼續加碼攤平嗎?財經主播:把握2原則,才不會讓自己越攤越貧 | 更多文章 )
所謂停損,就是降低不必要的損失,把虧損止住,不要繼續擴大。留得靑山在,不怕沒柴燒。就像創業做生意,如果生意不好,持續燒錢也不是辦法,應該設下停損點;就像不適合的感情,明知彼此沒有未來,硬要拖延下去也是無解, 適時該忍痛說掰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