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能源危機下,德國4/15起全面停用核電 當局有信心不會缺電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災後,德國柏林聚集許多反對核能的民眾。(AP)

德國僅剩的最後3座核電廠將在4月15日停止運轉,這不僅表明核電使用將在德國畫下句點,也顯示德國有信心在歐洲能源危機中,成功實現無核電綠色轉型。德國經濟事務暨氣候行動部長哈貝克10日表示,他保證供電穩定不受停用核電影響。

德國原訂2022年底要關閉這最後3座核電廠,但因為能源危機爆發而延後計畫。去年2月俄烏戰爭開打,俄羅斯減少天然氣供應,加上乾旱、法國核電供應不足等因素,歐洲能源價格飆升、電力吃緊,民眾擔憂工廠被迫關閉,隆冬時節苦無供暖。

德國1/3天然氣皆仰賴俄羅斯進口,也出現缺電恐慌。儘管柏林當局祭出多項節能政策,甚至重啟燃煤電廠,但仍難保證完全不會發生供電吃緊危機。德國政府遂於去年10月拍板「緩廢核」,讓原訂年底除役的3座核電廠繼續運轉,以應付供電吃緊的突發狀況。

「我們在去年艱困的冬季實現了能源安全,未來也會繼續下去,」哈貝克(Robert Habeck)說,德國的天然氣儲量足夠,再生能源電量增加,布倫斯比特爾(Brunsbüttel)港口興建新的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使能源問題「得到控制」。德國當局計畫幾年內修建國內接收站,以進口更多液化天然氣,取代俄羅斯天然氣管道。

自2003年以來,德國已經關閉了16座核電廠,最後3座核電廠去年僅占該國發電量6%,對比1997年核電占比為30.8%。

德國目前尚在運轉的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核電廠。(美聯社)
德國巴登-符騰堡內卡維斯特海姆(Neckarwestheim)核電廠。(美聯社)

國內輿論怎麼看?民調顯示多數人不贊同

德國一直具有廢核共識。1986年車諾比(Chernobyl)核事故後,德國反對核能的抗議聲浪高漲,2002年當局宣布逐步淘汰核電。2011年福島核災爆發,讓時任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加速推進廢核進程。然而近年的國內外局勢變化,導致能源價格居高不下,德國民意變得不贊成政府即刻淘汰核電。

根據德國INSA上周公布的民調,僅37%民眾贊成現在停用核電,52%受訪者不贊同剩下3座核電廠在4月中旬停止運轉,剩下11%表示沒有具體立場。反對輿論認為,德國此刻放棄核能,等於是放棄成本較低的可靠能源。

德國最大在野黨基民黨黨魁梅爾茨(Friedrich Merz)批評道:「你去國外問的話,幾乎找不到任何人能了解,德國為什麼要在數十年最嚴峻的能源危機中,關閉3座運作安全無虞、不產生碳排的發電廠,轉而使用煤炭和天然氣。」

歐洲各國過去一年力抗俄羅斯能源勒索,多購買來自美國、挪威、卡達和亞塞拜然的天然氣與液化天然氣,以度過冬天。關於德國為何去年冬季能在沒有經濟危機或天然氣短缺下安然度過,梅爾茨認為是僥倖碰上暖冬與國內工業、家戶節約用電。他說:「(缺電)問題仍然存在,我們國家的基本負載發電量太少了。」 (相關報導: 外媒專訪吳釗燮:中共軍演表明準備對台發動戰爭 國際社會應勸中方謹慎 更多文章

歐洲能源危機,各國紛紛祭出節能措施,並設法提高天然氣儲備。圖為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為了節電而取消夜間點燈。(美聯社)
歐洲能源危機,各國紛紛祭出節能措施,並設法提高天然氣儲備。圖為德國柏林威廉皇帝紀念教堂,為了節電而取消夜間點燈。(美聯社)

相比之下,德國執政聯盟則強調供電將保持穩定。最大黨社民黨(SPD)國會議員米爾斯奇(Matthias Miersch)為政策辯護道:「每次要關閉核反應爐之前,核支持者都跳出來喊擔心停電,但從來沒發生過供電中斷。」綠黨籍的哈貝克排除了建造新核電廠的可能性。他指出,借鑑法國、英國、芬蘭的經驗,可以了解興建新核電廠並不經濟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