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寫到這裡,已經把我們所能推測的過去(線段型商業),所能分析的現在(中心型商業),以及所能預測的未來(去中心型商業),一一盡力回望和極目遠眺了。我希望我們能一起看到一股用連接的洋流串聯起來的商業簡史。
這部商業簡史,站在月球,從空間看,就是從華燈初上,到萬家燈火,到最後漫天繁星,是從稀疏到密布的「網路密度」提升史。
這部商業簡史,站在未來,從時間看,就是一部從沙石,到水泥,再到玻璃,交易節點之間摩擦力愈來愈小導致的「交易成本」降低史。
今天,商業世界已經進化到古人難以想像的場景。古人篳路藍縷,穿越茫茫大漠,開闢絲綢之路。但是,他們全年產生的交易量,還比不上薇婭坐在直播間裡,說一句「五四三二一,開拍」瞬間產生的交易量。
現在有些年輕人愛玩「漢服秀」,其實他們的生活品質比任何一位漢朝的皇帝都要高。儘管皇帝擁有天下的財富,卻無法像現代人那樣能夠如此便捷地滿足自己的多樣化需求。這也要歸功於網路密度的提升和交易成本的下降。
那麼,再往後呢?如果最後所有交易節點都兩兩相連,網路密度升到100%,並且資訊完全對稱、信用完全傳遞,交易成本降為0呢?
這個理論上存在的未來,我們稱之為「全連接型商業」。
什麼叫「全連接型商業」?就是「連接一切網路節點,消滅一切交易成本」的商業文明。這句話用公式表示,就是:
當然,就像我們理論上可以不斷逼近光速,但實際上永遠到達不了一樣,全連接型商業可能最終也只是商業世界的烏托邦,我們想像中的存在。
對於全連接型商業,我們不敢說「推測、分析、預測」,只敢說「想像」。在那個世界裡,商業是如何運轉的呢?
第一,商人的最終歸宿,是不再需要商人。
最終的最終,當網路密度達到100%,交易成本降為0時,這個想像中的商業世界,將是一個沒有「摩擦力」的烏托邦,商人的價值被自己消滅。
「網路密度=100%」,意味著這顆星球上所有的交易節點(人、物、公司,甚至國家),都被兩兩相連。因此,想要找到任何有價值的交易節點,不需要透過首尾相連的線段,也不需要透過更高級的超級節點。
考古學家在遺址裡發現一幅罕見古文字的壁畫,瞬間,全球僅存的懂得這種古文字的3個人,在各自的國家被連接在一起。
醫生搶救一個擁有罕見血型的病人,瞬間,這個城市裡擁有這種血型的5位市民,收到提供幫助的請求。
很多國家聯合研究人類如何在火星上生存,瞬間,地球上400多個學科,25萬名最頂尖的專家,被召集在一起。
而「交易成本=0」,意味著任何兩個節點之間,資訊完全對稱,彼此完全信任,摩擦力為零。因此,你們之間誰也不會占誰便宜,最終「談判」這個商業行為,「撒謊」這個道德缺陷,將成為歷史。
我的這批優酪乳,用了哪裡的奶牛,餵了什麼飼料,有沒有加激素,加了多少糖,工人的成本是多少,採購優酪乳的超市完全知道。我無法「撒謊」說我的牛奶是從澳洲進口的,超市也無法「撒謊」說還有另一家報價比我低很多。
兩家公司簽署合約,你想要什麼,他想要什麼,彼此非常清楚。攤在桌上算一算,怎麼合作,創造的總價值是最大的,然後一起分掉這個價值。「欲擒故縱」「隱藏的決策者」「紅臉黑臉」這些談判技巧完全不再需要。
第二,商品的定倍率,無限接近於1。
我在得到App的課程《劉潤.5分鐘商學院》裡,介紹過一個概念,叫定倍率。
比如,你在市場上買到一支300元的口紅。它的生產成本有很大機率不超過30元。那剩下的270元是什麼?交易成本。
這支口紅要透過線段型商業,從總代理到省代理,到市級經銷商,層層傳遞。這中間的摩擦力,必然產生高昂的「交易成本」。然後,這個市級經銷商要透過中心型商業,在一家大型購物中心銷售。這中間的摩擦力,也是不得不存在的「交易成本」。
這些交易成本,包括搜尋成本、比較成本、測試成本、協商成本、付款成本、運輸成本、售後成本,加在一起270元。所以用戶最後花了300元(30元 + 270元)。
定倍率 =(30元 + 270元)/ 30元 = 10(倍)
那麼,如果在「交易成本 = 0」的全連接型商業文明時代呢?
因為生產者可以直接把東西賣給消費者,並且沒有資訊不對稱和信用不傳遞,所以交易成本從270元降為0。
定倍率 =(30元 + 0元)/ 30元 = 1(倍)
是的。運輸成本、庫存成本,依然是物理世界無法消滅的成本。但是,愈來愈多的科技,正在想辦法將其降低,比如3D列印。
在全連接型商業時代,作為消費者,你從生產者那裡直接下單買一支口紅。這時,這支口紅並不是從廠家快遞,透過1家快遞公司、2個中轉倉庫、3個工作人員送到你家的。這支口紅是在你們社區樓下的「萬能3D列印櫃」即時列印出來的。下單買口紅,在下樓散步的時候,順便取走口紅。
第三,可以不斷接近,永遠無法達到。
當然,在口紅的案例中,還是有交易成本,比如3D列印櫃的運營成本。這就是為什麼說全連接型商業可以被不斷接近,但也許永遠無法達到。只是這個接近的程度,在不需要物流、倉儲的虛擬產品世界,比如電子書、遠端教育、影音娛樂,可能會更快地接近而已。
很久以前,我在微軟美國參加了一次全球技術支持團隊的管理層會議。當時,微軟全球有7,000多名技術支援工程師。這是一個兩天的會議,其中一場請了當時微軟全球副總裁李開復來做分享。
「我在幫技術支援團隊做的事情,就是讓微軟不再需要技術支援團隊。」
我可以感覺到坐在同一桌的幾位其他國家的高管很不滿的神態。這句話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許他說得對,一個公司技術支援團隊最終的狀態,就是不需要技術支援團隊。商業文明最終的狀態,也許就是因為「網路密度 = 100%,交易成本 = 0」,而不再需要商人。
但有趣的是,不斷推動商業文明走向這一天的,又恰恰是富有遠見、不斷進取的商人群體。他們也因為這樣奮不顧身地推動,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我們將會如何一天一天地逼近這個理想中的,但可能永遠達不到的「全連接型商業文明」呢?
作者介紹:劉潤
中國知名商業顧問,潤米諮詢創始人,50萬學員《劉潤5分鐘商學院》主理人。
前微軟(中國)有限公司戰略合作總監。現任恒基地產、尚景等企業戰略顧問,曾任海爾、百度、中遠國際、晨興資本、康寶萊等多家企業戰略顧問。
承擔的社會責任包括: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理事、香港百仁基金特邀會員、泉公益聯合創始人、捐獻時間公益組織創始人。
工作、公益之外,愛好旅行,徒步戈壁,環騎青海湖,到達聖母峰大本營,登上南極,抵達北極,探訪進化島,登頂非洲吉力馬扎羅。
著有暢銷書《新零售》、《每個人的商學院》系列、《5分鐘商學院》系列、《2012,買張船票去南極》、《人生,就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旅行》、《互聯網 》、《趨勢紅利》、《底層邏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