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維觀點:與習近平見一面 同床異夢的藍綠共識

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見面會談,是藍綠兩大黨少數的共識,但兩黨都必須體認到,見面並非最為重要,關鍵還是在於如何真正改善兩岸關係。(資料照,AP)

日前,蔡英文先是在一次媒體專訪中,以「蔡習會」聽起來充滿誘惑,再開啟一波兩岸領導人是否會面的話題。然而,當媒體後續詢問是否有「蔡習會」的可能時,蔡英文則轉趨保留,指為了維持兩岸和平穩定,願意嘗試任何可能性,但是不會以國家的主權與國家的安全做代價。自言總統的責任是守住國家最基本的利益。為了維持兩岸和平穩定,她願嘗試任何可能性,但不會以國家主權跟國家安全為代價。

無獨有偶,前總統府副秘書長、曾任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的邱進益也表示,一旦2020年大選韓國瑜勝出,應積極規劃兩岸領導人的再次會面,希望這次會面能夠獲得具體結論。韓國瑜本人則是於2019年國慶時表示,跟任何人見面都充滿信心與樂觀。平常在各項議題上屢生齟齬的藍綠,難得有了共識。

不過,與習近平見一面真的如此重要嗎?現實一點,對民進黨或蔡英文來說,如今兩岸僵持不下,說見面談何容易?對國民黨或韓國瑜而言,與習近平見一面是加分還是扣分?又要如何凝聚台灣社會共識?這些都是藍綠陣營必須嚴肅面對的課題,而非一時興起隨口說說而已。

提「蔡習會」只是炒作考古題

這次,蔡英文自言受到「蔡習會」的「誘惑」,其實並非她首次拋出類似想法。早在2015年、蔡英文還在競選當屆總統時,就已提出「蔡習會」議題。

蔡英文當時即認為,兩岸之間的交流非常重要,若兩岸領導人見面在一定的條件下,能夠穩定兩岸情勢、對兩岸的和平有幫助,她並不排斥。但最重要的還是要尊重台灣內部的民意及民主機制。

20191226-總統蔡英文(左)26日出席法務部調查局調查班第56期結業典禮。(蘇仲泓攝)
「蔡習會」並非新議題,早在蔡英文還在競選總統時,就已提出希望兩岸領導人能夠有當面交流的機會。(資料照,蘇仲泓攝)

回顧2016年3月,當時還與台灣尚有邦交的巴拿馬預計於該年6月舉行巴拿馬運河擴建竣工通航儀式,並邀請蔡英文和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前往觀禮。彼時當選但尚未就任的蔡英文對這場可能成行的「蔡習會」表示,會將此邀請列為優先考量。當然,最後習近平並未出席觀禮活動。

2018年6月,蔡英文在接受《法新社》專訪時再度提及,兩岸應進行對話,她期望在擔任總統的期間,可以跟習近平會面,雙方有機會可坐下來談。蔡英文強調,只要在對等、尊嚴、沒有政治前提下,作為台灣的總統,很樂意、且也有責任與對岸領導人坐下來好好地談一談。

除了蔡英文自己,一些泛綠人士、甚至台獨社團,也都一反對「馬習會」的批判,對「蔡習會」持正面態度。例如台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2017年曾表示,該組織不會抗議「蔡習會」,也認為兩岸能夠互相瞭解是好事;陳南天還說,如果有良好溝通,兩岸就能夠互相瞭解,讓習近平知道台灣並不仇視中國。其他像是許信良、張俊宏等人,亦對「蔡習會」樂觀其成。

20190814-台獨聯盟於14日台大校友會館舉辦記者會,邀請台教會、基進黨、社民黨、無黨籍共同支持蔡英文連任,圖中為聯盟主席陳南天。(蔡親傑攝)
台獨聯盟主席陳南天曾表示,聯盟不會反對「蔡習會」,也希望兩岸可以互相瞭解。(資料照,蔡親傑攝)

對蔡英文與民進黨來說,雖言稱「蔡習會」必須在兩岸對等、尊嚴、「沒有任何政治前提」下舉行,但這樣的說法其實也堪為一道前提門檻。蔡英文過去曾表示,必須讓習近平更瞭解台灣的經濟、社會及各層面的發展,「蔡習會」可以讓習近平更清楚認識台灣,讓習在制訂兩岸政策與判斷時,減少、甚至杜絕發生誤判或誤解的情況。 (相關報導: 觀點投書:解讀習近平晉升共軍將領的政治意涵 更多文章

再者,從民進黨的立場出發,在所謂「不設前提的前提」之下,「蔡習會」某種程度上也能表現出兩岸是不同「國家」的現實,彰顯出兩岸是「對等」政治實體的意涵。對民進黨來說,若蔡英文能與大陸領導人見面,也代表該黨有能力與大陸進行交往。因此「蔡習會」幾乎成為民進黨的「考古題」,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拿出來「炒一炒」。